您现在的位置 :
发布机构: 台山政府网 生成日期: 2015-06-11 07:53:05
宁阳书院

宁阳书院位于台城东南边珠峯山麓。它的前身为新宁义学。清雍正九年(1731年),新宁知县王暠在县城文昌祠创立义学,收取贫苦学生就学,供给膏火费用。乾隆十八年(1753年),训导李乾统,以王侯祠的祭产余资,迁建义学于城西门外王侯祠右,到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知县康基田改义学为宁阳书院,增设头门一座和藏书楼一所。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知县汪涵墩重修书院。此间,进士甄松年曾任书院主讲。光绪八年(1882年),知县曾行崧以学院地方狭窄简陋,又迁建于连珠山麓。光绪末年,废科举,兴学堂,宁阳书院于三十一年(1905年)改为宁阳高等小学堂——这是台山办新学之始,并推选浮石举人赵宗坛执长该校。

民国二年(1913年),各乡村纷纷改私塾为小学,师资缺乏,才将高等小学堂改办新宁县立师范学校,扩充设备,附设小学。第二年,随县名的更改而改称为台山县立师范学校。到民国廿六年(1937年),校长李青连赴美国向华侨筹款扩建校舍,建有两座大楼和宿舍。建国后与台山女子师范合并,改为台山中级师范学校。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人民政府重视教育,尤为重视师资培养,逐年拨款修葺、增建校舍,学校扩大,发展了。1987年,各级政府根据全国中等师范学校工作会议提出中师办学条件标准化的要求,要把台师办成全国一流的师范学校。台山市政府除了斥巨资扩建学校外,还发动海内外侨胞、校友共同努力捐资建校,黄炳礼、李伯荣、伍舜德、黄浩川、黄乾享、黄乾利、朱正贤、余逵乐等贤达和香港台山商会鼎力支持,从1989年至1998年共10年间,共投入资金近3000多万元扩建学校,一幢幢新楼房相继拔地而起,校舍从珠峰山扩展到邻近的纸鹞山、企峰山,面积由原来的不足40亩扩大到近80亩。

进入校园,树木葱翠,花卉斗艳,四周新楼耸立,美轮美奂:黄传经教学楼、黄炳礼大礼堂、艺术楼、聚英楼、科技楼(五友楼)、体育馆、黄铭远图书馆、周佩卿楼(女生宿舍)、余逵乐楼(男生宿舍)、校祖楼……崇楼空间处,生物园展示各种植物及其名称,地理园展示各种地理图貌,艺术长廊展示师生作品。教学设备先进,功能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学校今非昔比,成为省内当时影响力颇大的师范学校。

上世纪90年代末,根据国家关于“小学教师学历须达到大学专科以上”以及广东省“各地逐步普及高中教育”的要求,学校于2000年开始停招中师生,转制为普通高中,定名为“台山市台师高级中学”,目前有50个高中教学班,学生2600多人,成为台山市规模最大的三所重点高中之一。近年,学校迈进“省一级学校”行列,“远近美名扬”,可谓名副其实!

“宁阳书院”木牌匾是复制品

据介绍,宁阳书院原来古书院式校舍筑在北麓,后来逐步向上发展,达到山顶。民国九年至十一年,在山南开辟运动场,建校友亭于山顶;十五年至十七年,又建洋楼式课堂于山顶西面,十七年至十九年,再建洋楼式课堂于校友亭南侧,同时扩大运动场,颇为壮观。

记者在台山市台师高级中学的校园看到,宁阳书院现存较完整的建筑物有:一进三开间砖瓦木结构的门楼一座及门楼两侧各一小伙一间。前面有1.5米高的花岗岩墙脚和5.5米宽的8级石梯——建于清光绪八年。

据介绍,古宁阳书院正门向着山顶街。正门木牌匾额刻有“宁阳书院”4个楷体字,上款:光绪八年,下款:顺德陈善书,现悬挂在台山师范学校门前。原匾早已不存,现所悬的是1961年复制的。木匾长3米、宽0.8米。书院内楹联不下十余对,都是举人或进士题赠的,后来逐渐毁去。其中的一对屏门联是这样写的:“宁邑成仁风唯因遵循孔孟,阳城沾化雨皆由崇奉圣贤”。门楼为面宽24米,三开间、中通、两侧为耳房,深8.35米(包括后面连在一起2.2米的抚廊,抚廊两条方石柱),高9米,绿色琉璃瓦檐。门楼两边小伙大小一样,分别为宽3.7米、深8.42米、高7米。(江门日报 记者 区景常 通讯员 邱真全 实习生 黄月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台山政府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台山政府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复制或转载。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台山政府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速与本网取得联系。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台山政府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联系方式:0750-5558386邮件:ts686@126.com

历史文化 - 台山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