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发布机构: 台山政府网 生成日期: 2015-06-30 07:54:21
台山黄氏祠堂 闹市中的辉煌与凋零

台城老城中心区内还保留着四座黄氏宗祠,分别是位于正市街的黄氏大宗祠、东云路的腾龙黄公祠,还有就是位于平安街的德智黄公祠和明起黄公祠。
    昔日,这里香火鼎盛,黄氏后人在此祭拜祖宗,联系乡情。今日,城区不断变化发展,古老的祠堂遭遇多次改造和拆建而变了样,有的因为修葺而重现辉煌,有的因为遗忘而渐渐隐身闹市中。
    百年历史变化中,曾经辉煌美丽的祠堂渐渐变成一座不起眼的老房子,字迹模糊,满布青苔,雕花剥落。除了老旧,不知还能用哪一词汇形容这一种在岁月中沉淀的沧桑。
    5月底的一天,老祠堂的大门被推开,尘埃飞扬,一段几乎被遗忘的历史再次展现在眼前。

 
    渊源

 
    黄氏是台城大族,谈起台城老城,就不得不提到台山黄氏。
    很多年前,在老城里就流传着一句话,“入城黄出城李”。
    台山市政府原地方史志编委会办公室主任、历史副研究员黄剑云也是黄氏一员,听到这个说法,他不禁笑道,在老城里,黄氏族人居住的自然村分布在台城周边。黄氏族人在台城人多势大,为老城的建设出钱出力,作出了许多贡献。因此,黄氏一族在老城里有一定的影响力。
    根据黄氏族谱的记载,黄居正是南雄珠玑巷始迁祖。黄居正,讳名由,号寅斋,又号万石。原居福建莆田县涵头街,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举进士第一(即状元及第),官至吏部侍郎兼直天章阁学士。因为其后裔分布广东各地,因此也是广东黄氏族人的始祖。
    台山人乃从珠玑巷南迁而来,因此也奉黄居正为台山黄氏一世祖,亦为始祖。黄居正的长子是黄源深,为二世祖。黄源深有六子,分别是国宗、国泰、国安、国秉、国器、国舍。其中,除第三子国安外,其余各人的后裔分居台山各地。年深日久,黄氏子孙在台山各地分居,开基立村。
    随着人口的增加,时至今日,以黄氏为主的自然村已经达到1120条。民国十年(1921年),居正黄氏大宗祠倡建时,对台山黄氏族人的人口进行了统计,“台山黄氏人丁全县计十二万余”。此数字不包括赤溪、田头两地的黄姓族人。如今,海内外的台山黄氏一族已经达到了50万人。
黄氏俨然是台山的大族。

 
    辉煌

    老宗祠重修后雄伟壮观
    
    台山黄氏大宗祠位于老城区的主街道,正市街17号。
    这是一座重修后的老祠堂。前座的设计是传统的华侨建筑风格。高约七八米的六根罗马式大石柱,矗立在大宗祠门前,显得辉煌大气。石雕的牌匾上刻着“黄氏大宗祠”,笔迹遒劲有力,为祠堂增添几分古色古香。
    推门而进,发现古老的祠堂铺上了新式的地砖,安装了不锈钢窗户,俨然已经换上了现代的模样。不变的是,宗祠里还保留着浓浓的传统情怀,墙壁上悬挂着黄居正、黄源深等黄氏先人的画像,以及摆放着许多黄氏族人的牌位。
    台山市黄氏居正事业董事会董事长黄棠已经是80岁的老人了,他用简洁明了的言语阐述了老祠堂的历史。
    民国十年(1921年),黄氏族绅黄云友、黄笑山、黄笏男等人在海内外倡议,于台城老城内兴建一座黄氏宗祠,并获得大力支持。两年后,大宗祠建成,用于纪念黄氏居正公,名“溥泉堂”。
往后数十年,古宗祠因建成时间长,渐渐变成危楼。1993年,祠堂的后座被拆除。2001年,台山市居正事业董事会认为祠堂的前座也已年久失修,甚为残旧,向海内外宗亲发出重修的倡议。一年后,一座雄伟壮观的黄氏新宗祠拔地而起。

 
     城区里建有祠堂,显然是不多见的。

     黄棠解释说,清朝末年至民国初期,居住在台城附近乡村的黄姓族人大量涌入台城工作、生活,台山黄氏一族在城内渐渐成为权贵一族。从清末时期开始,黄氏一族在老城内兴建了多座祠堂。
    老城内的黄氏祠堂共有六座。其中,有四座至今仍能寻到,除了位于正市街的黄氏大宗祠,还有位于东云路的腾龙黄公祠,以及位于平安街的德智黄公祠和明起黄公祠。而另外两座,位于原广大中学附近的真康黄公祠和草蓢街的隐龙黄公祠。不过,后两座祠堂都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被拆除了。
    黄棠认为,今天,祠堂的存在也有它特别的价值,中华传统美德中,总以“孝”为先。纪念先人,也是孝道的一种体现。修祠堂,让后人知晓根本,了解世系源流,才能更好地承前启后。“以前,宗祠香火鼎盛,有很多祭品,有很多龙虎凤的木雕。今天,祠堂还是用来纪念我们的先人,我们的祖辈。现在的黄氏后人多来走一走,逛一逛,才能体会这种宗族的团结力量,才能找到自己的根。”

 
    凋零

    两座老祠堂人去楼空
    
    不同于大宗祠的被重新修建的幸运,距离大宗祠500米之遥的三座老祠堂则有不一样的命运,几乎渐渐被岁月淹没。
    明起黄公祠位于平安街45号,也就是街道的最北端。从门前看去,明起黄公祠的设计同样带有浓郁的古典欧式韵味。最特别的就是楼顶那一片翠绿色的琉璃瓦片装饰,为古老的祠堂增添了亮色。
    德智黄公祠就在明起黄公祠的旁边。德智黄公祠门前已被改建,隐身于几家小店铺后。从外露的屋顶瓦角上看,雕梁画栋已经褪色,飞檐翘角也被毁坏。只能从外观上猜测,这是一座三进式老房屋。楼顶上“德智黄公祠”几个字,十分模糊。即便从旁走过,只要稍不留神,便会错过如此具有历史韵味的建筑。
    推开沉重的大门,走近明起黄公祠,屋内一片昏暗。原来祠堂早已人去楼空,物是人非。祠堂变成了餐厅的仓库,堆满了座椅。越过杂物,站在空旷的祠堂内,高约七八米的坤甸大木柱依旧完好地保留着。楼顶是那么的高,房屋是那么的宽阔,还可以感受到当年的雄伟气势。而隔壁的德智黄公祠也同样被租用为仓库,早已蛛网缠身,铺满灰尘。
    位于东云路的腾龙黄公祠则显得更加“神秘”。虽然距离明起黄公祠和德智黄公祠仅有数步之遥,祠堂因被改造为数家店铺,而变得面目全非。腾龙黄公祠也在岁月的冲刷下,显得暗淡无光。只有祠堂屋顶露出的一角瓦顶,透露出百年历史的痕迹。因为这座祠堂早已被卖出,黄氏无权使用,记者也无法入内一探究竟。

 
    老祠堂

    曾是台山最早的私办学校之一    
    
    祠堂变成了老房,曾经的辉煌在今天变得苍白无力。或许只能从历史记载中才能窥探其往日的荣光。
因为没有明确的历史记载,黄氏的老人们几乎都说不清明起黄公祠、德智黄公祠和腾龙黄公祠究竟是什么时候所建的。约莫估计,那是清末民初的建筑。
    但是,可以确定的是,明起黄公祠、德智黄公祠是黄氏中学的校址之一。
    民国十五年(1926年),台山黄氏自治会以宗祠为校址,开办了黄氏学校,后改为居正中学。黄氏学校成为台山最早的私办学校之一。
    《台山居正学校历史沿革》中写道:“台城平安街四十五号的德智、明起黄公祠为黄氏学校校址。民国十五年一月十八日,黄氏学校开学,招生高小三班,学生一百四十八人……后第二院高一班迁入草朗街黄氏宗祠为第二院,德智、明起两宗祠改为中学生宿舍。”
    解放初期,政府将祠堂充公,这里一度成为米铺。在上世纪末,祠堂才归还黄氏族人管理。后来,两座祠堂被出租他用。
    对于黄棠等老一辈的黄氏乡绅来说,宗祠不仅仅承载着自己对家族对家乡的感情,是黄氏族人的联络点、聚居点,更是他们的根。
    在采访中,黄棠老人不止一次提起,有意对老祠堂进行重新修葺。“有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老房子,毕竟在城区也不多了,倒了也就没了。为什么不修葺呢?我相信重新修葺之后一定是老城区内最靓丽的风景线。”

 
     相关链接
    
    台山,黄伍同一脉
    在台山,向有“黄伍一家亲”,或“黄伍同一家”之说。
    何以这样?原来其中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相传,在五百多年前的明代宣德年间,大江伍氏娶了黄氏之女为妻,生下一子。一天,黄氏携幼子回娘家省亲。孩子独自去水塘玩水被溺死。黄氏悲痛欲绝,黄氏兄嫂担忧她回婆家后,难以交代,而且觉得自己的幼子与被溺的甥子长得极为相似,乃毅然让她把自己的孩子带回去,当成被溺死的孩子。
不久后,事情真相大白。黄伍两族乃结为兄弟,代代相传,亲如一家。(江门日报陈素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台山政府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台山政府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复制或转载。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台山政府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速与本网取得联系。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台山政府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联系方式:0750-5558386邮件:ts686@126.com

历史文化 - 台山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