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发布机构: 台山政府网 生成日期: 2015-06-03 07:52:23
台山市石花山公园里的特别景点——飞虎亭

在宁静的台山市石花山公园里,有一处特别的景点——飞虎亭。对于台山的市民而言,这是最为熟悉不过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的清明节前后,均有不少的师生到这里来进行吊祭。

日前,记者再次来到这个特别的景点。平日的飞虎亭,非常宁静。休闲散步的市民经过,偶尔进入亭中瞻仰抗战纪念碑。很多人或许不认识飞虎队的队员,很多人或许不晓得抗战的故事,飞虎亭却依然挺立在公园的一角,受万人敬仰。

老队员回乡捐建纪念亭

台山市石花山风景区在市区东北2公里处,素有“台山八景”的美誉,此地不但以奇石嶙峋、风景秀丽著称,而且因建有“飞虎队纪念亭”和纪念牌楼而备受瞩目,凡是来此游览的人都会到纪念亭一睹其风采、缅怀前人伟绩。

石花山的上山石径入口,便是飞虎队纪念亭的所在处。建在台山八景之一的石花山中,远离汽车人流的喧闹,在青松、奇石、山泉之间,纪念亭显得更加庄严美丽。

纪念亭为台山凉亭式的民族传统建筑风格,高9米,六角双檐,上盖黄绿琉璃瓦,上檐正面绘有“飞虎”徽记,并刻有中英文“飞虎队纪念亭”。

纪念亭中心有花岗岩纪念碑,由梁柄聪老人亲自设计,以中、英文雕刻记述“飞虎队”战功以及建亭缘由;上层有直径1米的彩陶飞虎队队徽。整个纪念亭建筑风格简洁明快,给人印象深刻。

飞虎亭一侧为一山泉水口,名为“飞虎泉”,泉水潺潺,英名长存。

在飞虎亭的对面,是飞虎纪念牌楼,与纪念亭形成呼应之势。传统的牌楼设计,却是得到后人对飞虎队的最高评价。牌楼两边的石柱上以“飞虎”二字撰一对联,上联“飞征中缅亚洲威震”,下联“虎逐倭寇天下名扬”。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对日作战中,美国空军飞虎队在陈纳德将军指挥下,英勇善战,击败了侵略的日本空军,取得辉煌胜利。在1941年至1945年之间,飞虎队得到重要的补给,通过缅甸走廊经印度飞越喜马拉雅山运到昆明。美国第十四航空军的力量从来没有超过五百架飞机,但却摧毁了上千架敌机,赢得了最后的胜利。为永远纪念卓越的领导者和全体飞虎队队员之战绩,特立此碑。”这是在飞虎队的石碑上,纪念亭捐资人之一的美国第十四航空军上尉梁炳聪所写下的对建亭缘由。

拔开历史的迷雾,回到1991年,梁炳聪在内的10名美籍华人飞虎队员捐资修建了“飞虎队纪念亭”。而后,在1994年,梁炳聪等28位美籍华人飞虎队员及其家属再次捐建了飞虎队纪念碑楼,从而建成如今的模样,供后人缅怀,敬仰。

美抗日志愿空军飞越“驼峰航线”

飞虎队是什么?又为何一直伫立在石花山公园中,受后人敬仰?

“飞虎队”创始人是美国飞行教官克莱尔·李·陈纳德。1941年,陈纳德在美国招募飞行员,在罗斯福政府的暗中支持下,以私人机构名义,重金招募美军飞行员和机械师,以平民身份参加抗日战争。当年12月,志愿队在中国西南重击日军空军,初战告捷,此后称美国志愿队的飞机为“飞虎”。志愿队被称作飞虎队。

当年陈纳德将军率领的2000多名“飞虎队”队员中有九成左右是美籍华裔,绝大多数都是从台山、开平、恩平等地赴美华人的后裔。飞虎队最初的任务是直接对日作战和保卫有“抗战输血管”之称的滇缅公路。

战争期间,日本切断了从香港、越南、缅甸至中国的船舶、铁路和公路运输线。日军飞机轰炸频繁,线路上的运输车辆和线路的桥梁咽喉要道皆是他们的攻击目标,由于数量上的差距,为了应对日军飞机作战,飞虎队飞行员常要频繁起机作战。

1943年,飞虎队改编为美国第十四航空军,协助组建中国空军,协助飞越喜马拉雅山,从印度接运战略物资到中国,以突破日本的封锁,人称“驼峰航线”。

为了运输抗战物资,中美军方不得不开辟中印航线。航线从印度阿萨姆邦汀江,经缅甸到昆明、重庆,全长800公里,沿线山地海拔3000米以上,最高峰达7000米。当时由于技术条件有限,运输机的飞行高度只有3500米,因此在飞越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时,为了绕开山峰,只能在峡谷间弯弯曲曲地起伏穿行,有如在骆驼背上飞行一样,因此这又被称为“驼峰航线”。这条航线非常危险,稍不留神就会撞山,加上恶劣的气候以及强气流、低气压和经常发生的冰雹、霜冻,使飞机失事率高得惊人。遇到意外时,飞行员即使跳伞,也会落入荒无人烟的丛林难以生还,所以这又被称为“死亡航线”。在这条航线上,中美空军3年多来共向中国抗日战场运送急需物资80万吨,人员33477人。

飞虎队立下赫赫战功

台山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罗树本说,飞虎队在中、缅、印边界打击日本空军,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世界和平及中美友好作出了伟大贡献。祖国人民对飞虎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援助中国打击日本侵略的战绩将永留青史。

飞虎队老队员大部分是江门五邑人,尤以祖籍台山的人数最多。他们虽身在海外,但心怀祖国,关心家乡的情怀始终是浓厚的,真可谓血浓于水。

每年清明节,重阳节,本地的群众、师生、单位干部职工等都会自觉来到这里祭拜,敬献鲜花和花圈,表示哀悼和敬意。这里已成了远近闻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陈麟育、陈素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台山政府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台山政府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复制或转载。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台山政府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速与本网取得联系。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台山政府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联系方式:0750-5558386邮件:ts686@126.com

历史文化 - 台山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