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白沙镇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继续访问放弃

<
您现在的位置 :
发布机构: 台山政府网 生成日期: 2019-02-26 06:45:20
《话说白沙》之㉔——集“三绝”一身的凤山学校

抗战时期出现了两个文化界的“奇迹”,其一是文物南迁,其二是高校内迁。上百万件故宫文物在烽火乱飞的15年间(1933-1948)穿越万里,没有一件丢失,保存了中华民族的文脉;存在仅不到9年(1937-1946)的西南联大是“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保存了抗战时期的重要科研力量,培养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优秀人才。

处于乱世,人命尚如草芥,“文保奇迹”和“教育奇迹”分别守住了民族的“过去”和“未来”,才得以换回蛰伏腾飞的“当下”。

在白沙,也有一所90岁老学校的朗朗读书声,与战火齐鸣、同国运起落、和革命前进,至今回响、绕梁不绝。它就是集“三绝”于一身的凤山学校。


“一绝”:突破传统审美的建筑风格

凤山学校始建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竣工,耗费二十四万双毫(一说二十六万双毫)。它由陈氏族人筹资建成,同为谟公陈公祠的所在地,兼具祠堂与学校两大功能。

其背靠锁衡山,左临法竹海,建筑中西合璧,布局设计精巧:前堂为“西”,用于办学——屋檐雕花、走廊窗户均是浓浓的欧陆风格,完美反映上世纪20、30年代的侨乡世俗风情;后堂为“中”,用于敬祖——屋顶拔高、六根大柱子庄严肃穆,体现崇敬缅怀先祖德能的优良家风。

虽说民国初期民风开化,加之五邑地区华侨文化盛行,不少乡里民居都时髦地改头换面:古罗马、伊斯兰等国家建筑样式随处可见,但在代表宗族权威的祠堂中大胆加入西方建筑审美,还是开思想先河的难得之举。



凤山学校

欧陆风格的屋檐雕花、走廊窗户

拔高的屋顶、六根大柱子增添庄严肃穆感的祠堂

台山陈氏太始祖陈辉,字凤台,生有七子。长子陈谟生于南宋乾道九年癸巳(公元1173年),终于南宋淳祐壬寅(公元1242年),享寿七十,其妻是广东黄氏始祖居正公次女。在其青壮年时,因故带领子侄及族兄弟,离开南雄珠玑巷南下古冈州,在杜阮停留后,行至古冈德行里(现白沙冲泮)定居,至今已历近800年。

1946年出版的《抗战八年的台山》中记载了关于“八失八得石龙头”的军民抗击日伪英勇事迹。石龙头,现叫石龙圩,就是如今的白沙镇冲泮村委会。据说先有祠堂后有圩,谟公陈公祠的兴建带动了陈氏子孙的聚集、繁衍和生息。

直到今日,谟公陈公祠都是陈氏一族拜祭、省亲、聚会的重要场所,每逢节庆,热闹非凡。


《抗战八年的台山》中关于“八失八得石龙头”的记载

陈氏长者为我们讲述白沙陈氏起源

谟公陈公祠活动盛景

“二绝”:状元、榜眼、探花同题字

清末民初,台山陈氏家财殷实、名望在外,他们借广州兴建陈家祠的机会,分别聘请当时的状元、榜眼、探花来为陈谟翁太祖祠题字:状元刘福姚题写校名——凤山学校;榜眼朱汝珍题字对联——灵钟凤髻,瑞启龙头;探花陈伯陶题写门匾——谟翁陈公祠,这在广东,甚至全国都是极其罕见的。

办学之初,谟翁陈公祠(凤山学校)首届设“民族、民权、民生”三个班,直到1991年才停止办学。期间,祠堂还曾作为密迳泮乡乡公所、老人活动中心等,也是多部影视作品的取景地。


状元刘福姚题写校名——凤山学校

刘福姚,原名福尧,字伯棠,一字伯崇,号忍庵,一号守勤,广西桂林人,生于同治三年甲子二月二十一日(1864年) 。清光绪十八年(1892)殿试一甲第一名,成为广西最后一名状元,曾任翰林院秘书郎兼学部图书局总务总校。庚子之难时,留居京城,与浙江词人朱祖谋、同乡王鹏运潜心词学研究,合作《庚子秋词》,成为晚清临桂词派重要成员之一。晚年定居上海,以卖文为生,穷愁潦倒,抑郁以终。刘福姚曾多次来到白沙,不少建筑均留下他的墨宝,留待以后再与各位一一品鉴。


榜眼朱汝珍题字对联——灵钟凤髻,瑞启龙头

朱汝珍

朱汝珍(1870—1943年),字玉堂,号聘三,又号隘园,广东清远人,清末民初书法家、文章家。光绪三十年(1904年)末科榜眼,授翰林院编修。据说朱汝珍本应为状元,慈禧太后看到“广东朱汝珍”时,想起太平天国洪秀全、维新派的康有为和梁启超、高举反清大旗的孙中山等均是广东人;又想到支持光绪皇帝变法改良被推入井中溺死的珍妃,大笔一挥,将原榜眼刘春霖圈为榜首,朱汝珍便委于榜眼了。


探花陈伯陶题写门匾——谟翁陈公祠

陈伯陶

陈伯陶(1855—1930),号象华,一字子砺,晚年更名永焘,又号九龙真逸,东莞中堂凤涌人,光绪十八年(1892年)中壬辰科进士,殿试获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文渊阁校理、武英殿协修,是修建广州陈家祠的倡议者之一。1906年,陈伯陶协助当时的两江总督端方,在南京创办国内首个培养侨生的学堂——暨南学堂,也就是今天广州暨南大学的前身。其后来在香港隐居二十年,与赖际熙等人创立学海书楼,开坛讲经,传扬国粹,倡施义学,以救当时不振的国学。

“三绝”: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

五邑之地崇文重教,植入骨髓。面对国难,更是恪守“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乃至国外,都有“凡有华侨处必有学校”的传统,不忘教育救国之志。

从清末的状元、榜眼、探花加持,到开学的“民族、民权、民生”三班,凤山学校的品格就如其中西相溶的建筑一样,早就脱离了小小乡学的局限,不教立场、不论成败,只分精粕、只对是非,担得起启蒙之任、教化之责。根立正了,一批批白沙青年昂首挺胸走向浪潮中央、指点江山。

经世代繁衍,谟祖后人广泛分布于台山、开平、恩平、新会、阳江、顺德等地,包括海外各处侨胞,有近十万之众,正是本固枝荣、兴盛繁昌,英杰辈出、四海名扬。



陈丹青

陈丹青(1953- ),美国华人油画家,祖籍台山白沙镇三八良村。1976年8月被借调西藏宣传部,开始了他与西藏的情缘——创作了《泪水洒满丰收田》《西藏组画》等优秀油画,轰动画坛。1982年初到美国留学,其作品多次在著名的沃利·芬德利画廊、林青艺术中心、哈佛大学展出,享有盛名,并入选《世界名人录》(1984-1985年)、《远东和大洋洲名人录》。2000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聘请陈丹青归国担任客座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


陈铁军

陈铁军(1904—1928),女,原名陈燮君,原籍台山,出生在广东省佛山市一个华侨糖商家庭。1926年4月,陈铁军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她受党的派遣,装扮成周文雍的妻子,参与准备广州起义。1928年1月27日,由于叛徒出卖,周文雍与陈铁军同时被敌人逮捕。在狱中,他们备受酷刑,坚贞不屈。敌人无计可施,决定判处他们死刑。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们在敌人的刑场上举行了革命者婚礼,表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陈耀真

陈耀真(1899~),广东台山人,眼科学家和医学教育家。1921年,他考入美国波士顿大学,毕生从事医学教育事业,培养眼科人才,发展中国的现代眼科学;建立教育、医疗、科研与防盲的综合眼科中心;还致力于中国眼科史的研究。一生为防盲而奋斗。


凤山学校(谟公陈公祠)“三绝”之美,美在建筑之糅,美在新旧之交,美在三才之合,实属天下难得一见。令人可惜的是,当年筹建的资料由于种种原因已经难以查考,“先有祠堂后有圩”的选址之谜、启用中西合璧风格的设计之谜、倡导状元、榜眼、探花题字的用意之谜等,都沉入历史轮回之中,无法回答。

它肩负教学与敬祖两大功能,凝固的是陈氏一族的血脉,开枝散叶、落地归根;铺就的是时代国人的自信,明理善辩、兼容并包;锻造的是华人华侨的脊梁,护乡爱犊,与国荣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台山政府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台山政府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复制或转载。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台山政府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速与本网取得联系。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台山政府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联系方式:0750-5524538邮件:ts686@126.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