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支持IPv6
您现在的位置 :
关于印发台山市加快构建“三大中心”区域发展新格局实施方案的通知
  • 2021-02-03 17:03:20
  • 来源: 台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发布机构:台山政府网
  • 打印】   【字体:    

  关于印发台山市加快构建“三大中心”

区域发展新格局实施方案的通知

台府〔2021〕3号


广海湾经济开发区、产业转移工业园管委会,各镇(街)政府(办事处),市有关单位:

  经市委同意,现将《台山市加快构建“三大中心”区域发展新格局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发展和改革局反映。



        台山市人民政府      

2021年2月3日




台山市加快构建“三大中心”区域

发展新格局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 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意见》和《江门市加快构建“三区并进”区域发展新格局实施方案》,加快构建北部产城融合中心、东南部战略湾区中心和西南部旅游集散中心“三大中心”区域发展新格局(以下简称“三大中心”),扎实推动我市区域协调发展,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通过强化北部产城融合中心协同辐射力、提升东南部战略湾区中心对接发展力、深化西南部旅游集散中心龙头带动力、促推海陆空交通体系疏通联动力、激活乡村振兴生态保护发展永续力和发挥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力,加快构建“三大中心”区域发展新格局。到2022年,“三大中心”区域发展新格局基本确立,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取得重大突破,北部产城融合中心工业化、城市化功能不断增强;东南部战略湾区中心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西南部旅游集散中心发展扎实推进,公共服务和交通一体化水平得到迅速提升。到2025年,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产城融合区与开平一道合力建成江门副中心,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东南部战略湾区中心蓝色经济和项目建设初具规模,开放合作模式取得新突破;西南部旅游集散中心基本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成为全省全域旅游发展典范。到2035年,在“三大中心”区域发展新格局引领下,城市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对周边地区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全面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各类资源要素高效便捷流动,与江门市一道迈入全省高质量发展先进地区行列。

  二、重点任务

  (一)强化北部产城融合中心协同辐射力

  北部产城融合中心要提升协同度,壮大动能、增强辐射。按照“一平台双引擎三轴线”思路,全力推动台城、水步、大江、三合、四九、冲蒌、白沙(以下统称北部7镇)与产业转移工业园资源统筹,优势互补,民生共享。

  1.以新型城镇引擎推动北部能级提升。以建设全国县城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为契机,增强台城街道辐射作用,深化园镇融合,做大做强北部“7+1”城市功能平台。通过高水平统一进行规划、高起点布局功能分区、高质量加快协调发展,统筹布局城市重大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形成资源统筹、高效协同、错位融合发展城市体系,打造产城人高度共融的活力新型城镇引擎。加强同开平市规划对接和交通互联,引领台开融合发展,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区域性中心。(产业转移工业园牵头,市发展和改革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交通运输局、北部7镇配合)

  2.以现代产业引擎推进园区集聚增效。坚持“一园多区”思路,推动产业转移工业园与北部7镇工业园区政策普惠共同发展,打造现代产业引擎。推动优势产业加快技术改造、品质提升和品牌创建,精深化、链条化、集群化发展。继续培育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做强汽车零部件产业,做大新材料产业,做实智能装备产业,做精大健康产业,做活现代商贸物流,培育电子信息产业。支持产业转移工业园创建省级高新区,加快推动其扩容增效,拓展1.6万亩发展空间,谋划台城园区和冲蒌园区,推进园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培育引进,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实现提质增效,促进产业集聚和产城融合发展。(产业转移工业园牵头,市发展和改革局、市科工商务局、北部7镇配合)

  3.以三大轴线循环联通实现协同并进。以陈宜禧路城市中心轴线串联公益港区、江东工业区、新城核心区和台城商业区;以大冲线东部产业轴线串联新城拓展区、新城规划区、长龙工业区和红岭工业区;以国道G240西部产业轴线串联新城拓展区、新城规划区、白沙工业区和三合旅游区。通过三条轴线互联互通,缓解城区交通压力,大力推动北部各镇街产业空间布局优化、市场要素合理吸纳,实现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协同并进、相辅相成、良性互动。(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北部7镇配合)

  4.大力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大力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理顺智慧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按照集中统一、信息共享、服务社会、保障安全原则,配合上级部门完成智慧城市信息公共平台搭建工作,尽快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分别牵头,市相关单位配合)

  5.聚力提升城市形象品质。发挥产城融合区在城市品质提升行动中的示范引领作用,高标准建设城市新区。完成历史文化街区“修旧如旧”,提速西湖工业区“三旧”改造。优化商圈布局,推进商业城、步行街等“老商圈”焕发新活力,打造星光城、昌大昌、万达广场“新商圈”,深入布局能汇集人气、淡化边界、方便市民的重大三产项目和公共服务项目,加快核心商圈发展。(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牵头,市自然资源局、市公资办、台城街道办配合)

  6.全力深化创新驱动发展。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八大举措”,继续实施“高企倍增”计划,高质量建好国家创新型县市。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创业创新载体建设力度,依托主导和优势产业,建设好产业转移工业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和全国博士后创新(江门)示范中心台山分中心,打造创业创新工作的主平台。主动融入广深港、广珠澳科创走廊,导入更多珠江口东岸创新要素和产业资源,汇聚更多创新成果落地转化和产业化。(市委组织部、产业转移工业园、市科工商务局分别牵头,市委统战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配合)

  7.着力打造特色侨创中心。充分发挥“中国第一侨乡”优势,引导更多青年华侨创新创业。加速推动侨梦苑台山分苑、华侨文化创业园(基地)和台山侨创中心建设,结合产业发展需要,扶持一批电子商务、物流运输等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推出侨乡特色民宿,打造华侨研学旅游基地,建设华侨康养基地。(市委统战部、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分别牵头,市相关单位配合)

  (二)提升东南部战略湾区中心对接发展力

  东南部战略湾区中心片区要陆海统筹,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要求推进,坚持以港兴城、以港强产、以港促联,推动“一核两带三区”产业布局尽快形成。紧抓黄茅海跨海通道、粤港澳大湾区(珠西)高端产业集聚区建设等机遇,发展成为引领我市未来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

  1.稳步推进粤港澳海洋经济重大合作平台建设。依托海洋资源丰富、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广阔,以及珠三角辐射粤西与大西南的枢纽型节点区位等优势,在产业共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合作共享、城市建设与运营管理、文化交流等领域与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开展更加深入广泛的合作。坚持陆海统筹和区域联动,积极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强化海洋科技自主创新,不断延伸蓝色产业链,积极申报国家级新区,打造粤港澳海洋经济重大合作平台。(广海湾经济开发区牵头,市发展和改革局、市科工商务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配合)

  2.加快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珠西)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核心区。发挥国华电厂码头作用,依托黄茅海跨海通道出口地理位置优势,积极主动承接港澳深莞产业转移和科创走廊成果转化,吸引珠江口东岸创新要素向广海湾地区流动,融入珠江口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珠西)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核心区。力争新材料产业一体化项目早日落地,加快推进道氏技术三元前驱体材料等一批先进制造项目建设。(广海湾经济开发区牵头,市发展和改革局、市科工商务局配合)

  3.创建国内一流港口物流区。依托良好的深水港资源条件,加快推进广海湾及乌猪洲深水港建设、配套口岸建设,打造粤港澳临港仓储物流基地。重点发展新材料等临港型先进制造业、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港口物流等产业,积极推动自贸拓展区、保税区申报建设,打造成为配套完善、特色鲜明、服务高效、竞争力强的国内一流临港产业平台。(广海湾经济开发区牵头,市相关单位配合)

  4.建设安全清洁能源发展区。充分发挥区域能源优势,加快推进电力能源项目建设,积极延伸核电装备制造产业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广海湾LNG接收站建设,积极发展热电冷能源联供产业,提高电网输电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强化粤港澳大湾区能源安全保障,推动建设国家级能源基地、油气勘探开发保障基地,打造区域清洁能源供应高地。(广海湾经济开发区牵头,市相关单位配合)

  5.打造现代优质农产品加工区。充分发挥农业大市、农产品资源丰富以及广海湾深水港资源优势,依托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园斗山园区和广海园区,发挥现有冷链物流项目优势,加强高科技农产品加工产业招商,加快推进集生产、加工、流通于一体的农产品进出口流通转运,打造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广海镇、斗山镇配合)

  (三)深化西南部旅游集散中心龙头带动力

  西南部旅游集散中心要龙头带动,精品串联、打响品牌。发挥“山泉湖海林、湾侨石岛楼”等资源优势,创建滨海风光、历史文化、世界遗产、乡村旅游等多条精品路线,打造“一龙头两廊道八品牌”,擦亮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片。

  1.打造高端滨海旅游。继续发挥台山优质丰富滨海旅游资源优势,以海宴滨海文旅、川岛浪漫海岸国际旅游度假区和北陡“三湾”为引领,大力发展高端滨海旅游,深度开发海宴、川岛、广海、北陡沿海一线,积极推进农渔文旅体融合,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最具魅力的“东方夏威夷”。(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牵头,川岛镇、海宴镇、北陡镇、广海镇配合)

  2.开发特色文化旅游。充分挖掘利用海丝文化、华侨文化、农耕文化等资源,加强南粤古驿道与香港文物径、澳门历史城区的互动,以汀江华侨文化走廊和海上丝路文化走廊为主线,促进资源融合,开发新旅游产品。(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牵头,川岛镇、端芬镇配合)

  3.打响温泉康养品牌。推进三合温泉小镇、汶村神灶温泉等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丰富景区内容,打响温泉康养品牌。(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牵头,汶村镇、三合镇配合)

  4.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对接个性化、体验式旅游等新兴消费需求,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劳作变体验、农房变客房“四变工程”。串联台山中国农业公园,大隆洞湿地公园等旅游景点,通过线上线下推广田园养生,乡村旅游、康养旅居等业态,促进农旅融合发展。提升浮月洋楼、海口埠“广府人出洋第一港”及“禾海稻浪”生态文化主题园等重要节点,发展乡村旅游民宿,推进绿道、南粤古驿道的旅游融合发展,打造特色文化游径。结合旅游示范镇、示范村的建设,推动田园风光与传统村落、农耕文化交融互动,打造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休闲田园综合体,树立我市乡村休闲旅游形象。(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牵头,端芬镇、都斛镇、斗山镇配合)

  (四)促推海陆空交通体系疏通联动力

  海陆空综合交通体系要逐步完善,互联互通、快进快出。完善“三纵三横三港”综合运输通道总体布局,建设快速公路网,完善轨道交通网,打造空港物流网,扩大港口运输网,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经济圈”。

  1.完善轨道交通网。加快推动鹤台铁路、江恩城际台山支线、斗珠城际铁路的前期工作,积极争取纳入省相关规划,推动项目远期规划建设,全面融入国家高铁路网。(市发展和改革局牵头,市相关单位配合)

  2.建设快速公路网。加快黄茅海跨海通道、台开快速路等项目建设进度,积极推进国道G240、广台高速、大冲线、斗恩高速等项目前期工作并尽早开工建设,打造“两纵四横”高速公路网。在打通主干动脉的同时,要科学谋划衔接道路,疏通“毛细血管”,确保辖区全域均能15分钟上高速。(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市相关单位配合)

  3.打造空港物流网。推动通用机场项目早日落地,积极融入粤港澳空港经济发展格局。积极参与粤港澳世界级港口群建设,推动公益港扩能升级,加快实施鱼塘港码头、广海湾防波堤及进港航道工程,谋划把广海湾港区打造成为国际深水海港,建设西江流域地区与海上丝路沿线国家联系的新出海通道。加快川岛山咀、三洲、独湾三大码头升级改造,规划打造集休闲、娱乐、航运功能一体的游艇码头、邮轮停靠港。(广海湾经济开发区、川岛镇、市发展和改革局、市交通运输局分别牵头,市相关单位配合)

  4.畅通农村道路。依托乡村规划或根据乡村实际情况,推进“四好农村公路”建设,加快推进自然村村道和村内道路硬化。[市发展和改革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分别牵头,各相关镇(街,下同)配合]

  (五)激活乡村振兴生态保护发展永续力

  1.积极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聚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稳步推进省级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镇和示范村创建工作。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有效盘活农村“沉睡资产”,推进人才下乡机制、涉农资金整合等改革,打通资源要素流动渠道,为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探出新路作出示范。(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市相关单位配合)

  2.引领现代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培育发展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建立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 等利益联结共享机制,建设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以做大做强台山特色产品为主攻方向,调整优化种养结构。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农业合作发展平台为抓手,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米袋子”和“菜篮子”。(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市相关单位配合)

  3.创建放心优质农产品供给区。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养殖及深加工业,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农业合作发展平台建设。依托优质农副产品资源,加快发展精深加工、贮运保鲜产业,实现转化增值。推进大湾区农产品交易流通中心建设,提高优势特色农副产品市场开拓能力,强化仓储、展销等物流体系和设施建设,完善特色产品市场流通网络体系,培育一批加工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市相关单位配合)

  4.大力发展高端先进制造业。坚持绿色化、高端化发展方向,推动区域内现有产业和园区低碳化改造,重点发展绿色制造和循环经济产业,走绿色低碳新型工业化道路,在高水平保护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完善产业链,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积极推广高效节能技术和产品,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发展模式。(市发展和改革局、市科工商务局牵头、江门市生态环境局台山分局分别牵头,市相关单位配合)

  5.全面增强生态保护屏障功能。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着力推进造林绿化、水系生态建设和污染防治工作,增强生态屏障功能,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推进城市绿化廊道、绿化隔离带和城际生态廊道建设。以保障水环境安全为主要目标,以水源涵养区、地表水源保护区为重点区域,着力加强水污染、垃圾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市自然资源局、市水利局、市林业局分别牵头,各镇配合)

  6.扎实推进小城镇及村庄建设。加强小城镇规划建设,突出公共服务功能和地域文化特色,强化镇圩交通、供排水、电力和教育、医疗、体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特色产业建设,集约利用各种资源,吸引乡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因地制宜开展村庄改造建设,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分别牵头,市自然资源局、各镇配合)

  (六)发挥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力

  1.建立区域协同发展协调机制。探索建立“三大中心”多级协调机制,在推进城乡规划建设、城乡水务、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协同发展和信息互通共享等方面实现统筹协调。对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平台、重点项目,实行市级主导、属地配合的管理机制。统筹现有产业发展平台和城市功能新区布局,研究在重点园区平台试点建立财权、事权县镇两级政府统筹协调机制。(市发展和改革局牵头,市委编办、市科工商务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各镇配合)

  2.探索科学考核评估导向机制。围绕“三大中心”发展重点和特色,在考核共性指标的基础上,研究建立分区指导的考核机制,推动分工与考核相匹配。北部产城融合中心侧重于经济增量、单位土地产出、产业转型升级、环境治理、城市服务、引智引才、科技创新等“增量”考核;东南部战略湾区中心侧重于重大项目引进、经济增长、跨区合作平台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和城镇化水平等“ 机制创新”考核;西南部旅游集散中心侧重于环境质量生态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经济增量等考核。(市委办公室、市委组织部、市发展和改革局分别牵头,各相关单位、各镇配合)

  3.强化集约高效用地机制。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结构比例。实施支持产业发展的用地政策,预留用地指标,优先保障重大产业项目。强化联动,探索联合收储土地。推动土地集约化利用,建立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考核制度和长效机制,避免土地低效利用。鼓励盘活闲置存量用地,提高用地管理水平。创新政府资金投入方式,引入个人、企业、信贷等社会资金参与土地整治,对用地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和监测。(市自然资源局牵头,市科工商务局、市财政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各镇配合)

  4.灵活争取用地指标。争取省、江门市对重大产业类、基础设施类、民生设施类等符合政策要求的项目奖励指标的支持。科学开展城乡增减挂和拆旧复垦工作,争取更多的规模和指标。在江门市争取省授权江门在市域内试点建立土地指标跨区交易机制,积极参与闲置土地拆旧复垦、低效土地腾退等土地指标直接入江门,实现“三区” 土地指标要素自由流动。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区实际的垦后监管实施模式,加强拆旧复垦村级收益使用监管,强化资金使用安全。(市自然资源局牵头,各镇配合)

  5.广泛拓宽融资渠道。强化政府债券资金使用管理,提高政府债券效益,发挥政府举债融资的积极作用,支持补齐交通和民生领域短板。探索专项债券作为资本金,参与储备的交通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建设,增强投资拉动经济发展后劲。创新投融资机制,有力保障重点项目和重大平台建设资金需求。争取支持扩大对粤港澳开展金融合作。支持开展人民币自由兑换试点工作,支持发展离岸金融业务、融资租赁、产业投资基金。(市财政局牵头,市发展和改革局,各镇配合)

  6.坚持精准招商机制。建立项目评审机制,严把项目准入关。落实“标准地”出让制度,树立“亩产论英雄”理念,着力引进用地少、排放少、亩产税收高、技术含量高的“两少两高”项目。坚持以市场换产业、以项目换投资,加快产业招商、精准招商、以商引商,发挥产业联盟和产业链龙头企业作用,引进上下游产业项目,做好产业建链、补链、强链、延链。推广使用招商项目服务系统,完善项目通报机制,加强对招商项目的跟进服务,推动优质项目信息共享。(市科工商务局牵头,市自然资源局,各镇配合)

  7.推进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与人口流动相适应的公共服务政策,有序推进医疗保障等公共服务一体化。实施教育优质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推动“三大中心”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资源均衡化供给,实现教育资源协调和均等。深化“三医联动”,积极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逐步提高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保障水平,加强医疗服务能力和社区、乡镇基层首诊能力建设,推进“三大中心”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健康局、市医疗保障局分别牵头,各镇配合)

  8.构建绿色发展约束机制。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进“多规合一”,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完善投资准入清单,科学划定全市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和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生态保护红线。严格产业环境准入,调整不符合生态环境功能定位的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深化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改革,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坚决打好空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推进铁腕治污,推动我市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性改善,让台山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市自然资源局、江门市生态环境局台山分局分别牵头,各镇配合)

  三、工作保障

  (一)落实工作责任与分工

  各镇及市有关部门要根据“三大中心”区域新格局和功能定位,制定和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在规划编制、资金投入、项目安排、改革创新等方面积极推动“三大中心”协调发展。各镇要根据本方案,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明确责任分工,完善工作机制,定期报送工作进展情况,确保顺利完成各项任务。

  (二)强化监督评价与考核

  市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对实施方案的跟踪分析和督促考核。围绕“三大中心”的主体功能定位,建立以相应绩效评价为主的区域发展监测评估体系,实行差异化考核的评价考核体系。针对实施中重点领域出现的新情况,适时提出解决方案,确保工作推进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持续性。

  (三)突出舆论宣传与引导

  积极做好“三大中心”宣传报道工作,总结推广好做法、好典型、好机制,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全市加快构建“三大中心”区域发展新格局的良好氛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台山政府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知识产权均属台山政府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复制或转载。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台山政府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知识产权等问题, 请作者速与本网取得联系。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台山政府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 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联系方式:0750-5565827邮件:tssxzzx@jiangmen.gov.cn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