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 市统计局 ”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继续访问放弃
2007年5月28日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市委市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带领全市人民大力实施“工业强市、科教兴市、农业稳市、商旅旺市、强镇富市”发展战略,把握机遇,创新思路,加快发展,有效克服前进中的各种困难,顺利实现了市人大十二届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 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增幅创近十年新高。初步核算,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127.96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05亿元,增长4.21%;第二产业增加值64.74亿元,增长21.96%;第三产业增加值42.17亿元,增长10.97%。人均生产总值1.3万元,增长15.4%。经济结构继续优化,工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份额明显增加,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6.45︰50.60︰32.95,一、三产业比重下降,二产业比重上升,二产业比重首次超过五成。
价格总水平温和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平均上涨1.4%,商品零售价格平均上涨1.7%。分类别看,食品类上升3.2%;饮料、烟酒类上升0.6%;服装鞋帽类上升0.9%;中、西药品类上升4.8%;书报杂志类下降2.8%;文化体育用品类上升2.1%;家用电器类下降4.0%;建筑装璜材料类上升0.9%;机电产品类下降4.7%;服务项目上涨5.3%。
城镇就业形势向好。年末全市从业人员55.49万人,其中:城镇在岗职工4.63万人,城镇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3.00万人,农村从业人员47.86万人。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2716个,安置国有企业下岗失业职工48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85%。
民营经济规模不断壮大。截至2006年底,全市私营企业达到1082家,比上年增加141家;个体工商户16746户,其中城镇6719户。民营企业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市累计认定市(地)以上民营科技企业53家。在民营经济规模不断壮大的同时,外资企业也发展迅速。年末全市外资企业达到540家,比上年增加41家。
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增强;经济结构调整任务依然艰巨。
二、农 业
农业生产保持增长。全年农业增加值21.05亿元,农业总产值45.7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2%和3.61%。受国家粮食直补政策的刺激,种粮面积大幅增加,其他农作物种植面积不同程度减少。全年粮食播种面积 114.29万亩,比上年增加31万亩;甘蔗种植面积2.24万亩,减少0.22万亩;花生种植面积8.45万亩,减少1.1万亩;蔬菜种植面积26.70万亩,减少1.9万亩;水果种植面积10.00万亩,减少0.41万亩。
粮食产量增加较多。全年粮食总产量35.92万吨,比上年增加9.96万吨;甘蔗产量11.09万吨,减少2.67万吨;花生产量1.50万吨,减少0.17万吨;蔬菜产量36.49万吨,减少2.53万吨;水果产量3.12万吨,减少0.4万吨。
林业生产又有新进展。全年完成迹地更新面积5.68万亩,幼林抚育作业面积3.03万亩,成林抚育面积13.19万亩,全年苗木产量960万株。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3.7%,比上年提高6.8个百分点。
畜牧业、渔业生产继续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4.28万吨,比上年减少0.19万吨,其中:猪肉产量2.51万吨,减少0.13万吨;禽肉产量1.73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全年水产品总产量47.40万吨,比上年增加1.89万吨,其中:海水产品产量40.80万吨,增加0.46万吨;淡水产品产量6.60万吨,增加1.43万吨。
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40.60万千瓦,比上年减少6.0%;化肥施用量(折纯)3.21万吨,增长15.6%;农村用电量13.33亿千瓦时,增长11.0%。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全部工业总产值275.75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全部工业增加值59.68亿元,增长23.9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1.71亿元,增长29.56%。工业生产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85.4%;集体企业增长3.6%;股份制企业增长2.6%;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4.7%。工业对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增强,全部工业对GDP增长贡献率达65.1%,拉动经济增长9.8个百分点。
工业产业结构继续优化。支柱产业主导作用明显增强,能源产品产量大幅增加,建材产品、机电产品、纺织品产量也保持强势增长、在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全年发电量比上年增长84%;铝型材及铝制品增长43.4%;机电产品增长23.3%;纺织品增长28.1%。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211.07亿元,比上年增长18.2%;产品销售率97.8%,提高0.8个百分点;全年实现利税总额36.25亿元,增长46.4%,其中:利润总额19.85亿元,增长83.1%。
建筑业生产取得新成绩。全市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全年完成施工产值14.03亿元,比上年增长10.4%,竣工产值12.54亿元,增长10.2%;全年施工面积331.62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72.65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11.3%和11.4%。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合理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8.15亿元,比上年增长18.22%,其中:基本建设投资38.70亿元,增长9.19%;更新改造投资5.75亿元,增长80.32%;房地产开发投资3.04亿元,增长4.86%。
投资结构继续调整。从三次产业看,对农业的投资明显增强,全年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22亿元,比上年增长8.4倍;第二产业投资保持高位平稳增长,全年完成投资41.25万元,增长8.9%;第三产业投资快速增长。投资额达15.68亿元,增长40.1%。
在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中,原材料工业投资22.76亿元,增长107.8%;能源工业投资18.50亿元,减少24.7%;交通业投资8.14亿元,增长258.6%,这三项投资共新增固定资产25.20亿元。能源工业投资中,台山发电厂完成投资16.26亿元,占全市投资总额的比重27.96%。投资额大比例向原材料工业和能源工业倾斜,为增强全市经济发展后劲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各重点建设项目均进展顺利,达到预期目标。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设施日臻完善。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988公里,其中一级以上公路165.6公里。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64575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1.0%,其中:公路运输24137万吨公里,增长6.3%;水路运输40438万吨公里,增长14.0%。完成旅客周转量98005万人公里,增长3.5%,其中:公路客运95649万人公里,增长3.1%;水路客运2356万人公里,增长25.1%。港口货物吞吐量299万吨,增长14.1%;其中集装箱41.2万吨,减少3.8%;港口旅客吞吐量102万人,增长61.9%。
邮电通信业平稳发展。全年全市完成邮电通信业务总量6.51亿元,比上年增长3.2%。年末全市共设邮政局(所)37处,其中支局20处;电话交换机装机总容量43.04万门,全市固定电话用户23.09万户,比上年减少0.7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43.8万户,减少1.20万户;互联网用户4.89万户,增加1.25万户。
六、国内贸易
城乡市场购销两旺。全市消费领域进一步拓宽,住房、汽车、旅游、教育等成为消费亮点。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62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其中:城镇实现零售额19.09亿元,农村实现零售额44.53亿元,均比上年增长13.5%。
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50.82亿元,增长6.6%;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2.80亿元,增长52.7%。
分类别看,在限额以上贸易企业零售额中,全年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0.30亿元,比上年增长39.2%;文化体育用品类零售额0.23亿元,增长3.0%;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0.25亿元,增长45.0%;综合零售额2.26亿元,增长6.9%。
七、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
对外贸易成效显著。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3.0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9%。其中出口额9.55亿美元,增长26.87%;进口额3.53亿美元,增长10.3%。实现贸易顺差6.0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9.0%。
从出口企业类别看,外贸企业出口0.80亿美元,增长23.55%;三资企业出口8.75亿美元,增长27.18%。
从出口商品类别看,机电产品出口5.1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3%;铝型材及铝制品出口2.18亿美元,增长43.4%;纺织品出口1.07亿美元,增长28.1%。
从出口市场看,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往来保持稳定,出口额全面增长。其中对美国出口4.3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9.6%;对香港出口1.26亿美元,增长33.0%;对澳大利亚出口0.97亿美元,增长17.6%;对加拿大出口0.64亿美元,增长15.1%。
利用外资形势向好。全年共批准外资项目86个,其中新批项目46个;合同外资金额1.87亿美元,增长1.01%;实际利用外资1.09亿美元,增长19.4%。
旅游业又有新发展,旅游景点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年全市共接待游客总计186.5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3%,其中涉外宾馆(酒店)接待过夜旅游者人数98.95万人次,增长30.5%,全年旅游总收入6.34亿元,增长19.8%。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取得历史性突破,总量和增速均创历史最高。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93亿元,比上年增长24.11%,一般预算支出9.02亿元,增长18.97%。
金融机构存贷款稳定增长,居民储蓄刷新记录。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83.4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4.03%。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8.79亿元,增长9.3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48.81亿元,增长12.9%。年末各项贷款余额84.0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23%,在各项贷款中:短期贷款41.57亿元,增长2.96%;中长期贷款41.86亿元,下降0.99%。全年现金累计收入335.40亿元,累计支出332.52亿元,收支轧差净回笼2.88亿元。
保险机构增加,保险业务进一步扩大。主要保险机构全年保费收入1.94亿元,比上年增长21.3%,各类保险赔款、期满返还等支出0.39亿元,增长14.7%。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市拥有县级以上科研机构2个,科技活动机构经费使用总额454万元,用于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142万元。年末全市共拥有专业技术职称人员20164人,其中获中级以上职称7227人。
科技研究开发取得新成绩。市科技部门组织实施星火计划3项,其中省级1项。推广重点科技成果5项。全年获市(地)级以上科技成果进步奖6项。年末全市拥有市(地)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8家,比上年增加3家,其中省级19家,增加2家。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产品56种,比上年增加7种。全年高新技术产值64.07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23.2%,保持上年水平。
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学校布局进一步优化。全市共有小学230所,普通中学68所,职业高中4所,成人中专3所,普通中专3所,广播电视大学1所。小学在校学生8.07万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6.42万人,其中:初中4.87万人,高中1.55万人,职业高中、成人中专和普通中专在校学生共0.64万人。全市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高考升学人数3232人。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亦同步发展,全市有独立设置的幼儿园46所,在园幼儿0.92万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176人。基础教育进一步普及,全市学龄儿童入学率100.0%,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10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0.0%。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年末全市共有各类文化机构25个,其中:县级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站18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文化事业机构人员124人。县级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各1座,广播电视转播台2座,卫星电视地面站11座,广播人口覆盖率100%,电视人口覆盖率100%。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保健水平不断提高。年末全市卫生部门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3个,床位1732张,卫生技术人员2169人,其中执业医师680人。城乡社区医疗诊所趋于普及,全市共有各类诊所、卫生所、医务室146个,卫生技术人员197人,其中执业医师11人。
体育事业欣欣向荣。我市体育健儿在参加江门各项赛事中:获得金牌36枚、银牌54枚、铜牌39枚。代表江门参加省运会,获得男子排球冠军、女子排球第三名;女子400米栏第一名;共摘取金牌5枚、银牌3枚,超额完成江门市下达我市的奖牌任务。成功举办全市性单项比赛13项,参赛运动队286队,运动员3000多人。2006年有2人被评为江门市优秀教练员,3人被评为江门市优秀运动员。全民健身活动空前活跃,经常参加各类体育活动的人数占全市总人口的46%,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加强。全年审批环保建设项目383项,实际执行“三同时”项目总投资49283万元,其中环保投资804万元。全市有环境监测站1个,环境监测人员24人。建立烟尘控制区1个,烟尘控制面积21.3平方公里。工业废水、废气处理设施建设取得可喜成绩,工业废水处理排放达标率91.1%;工业烟尘去除率99.0%;工业二氧化硫去除率82.8%,比上年提高12.8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100%,提高0.7个百分点。
以绿化、美化、净化为重点的市容市貎整治工作又有新发展,年末城市园林绿地面积799.14公顷,比上年增加1.2公顷。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控制取得成效。公安局2006年人口统计年报显示:全市人口出生率8.28‰,死亡率6.90‰,自然增长率1.38‰,比上年有所下降。年末全市总人口98.4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7.33万人。
居民收入稳中有升。全市城镇在岗职工年人平工资11605元,比上年增长7.0%;农民人均纯收入5640元,增长4.0%。在居民平均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仍有部分低收入家庭居民生活比较困难。
城乡居民住宅面积继续增加。全年城乡竣工住宅面积共64.9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8%,其中:城镇34.73万平方米,保持上年水平;农村30.21万平方米,增长11.2%。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年末全市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8.50万人;参加失业保险5.20万人;参加工伤保险5.28万人;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2.92万人;参加生育保险1.49万人。年末全市共有2.69万离退休人员享受社会养老保险待遇,有2.39万人员享受社会医疗保险待遇。社会保险基金全年征缴收入2.90亿元,全年支出2.54亿元。
社会福利事业持续发展。年末全市有各类社会福利院20个,床位910张,年末有收养人数467人。全市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人数1.48万人,全年发放低保补助费600.83万元。
注: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工农业总产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台山政府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台山政府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复制或转载。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台山政府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速与本网取得联系。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台山政府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联系方式:0750-5524538邮件:ts68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