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 市教育局 ”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继续访问放弃

您现在的位置 :
台山市教育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年)
  • 2022-02-14 13:45:44
  • 来源: 台山市教育局
  • 发布机构:台山市教育局
  • 【字体:    


2016—2020年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决定性时期,为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实现教育事业均衡、优质、高效发展,根据《台山市关于贯彻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制定本纲要。

一、基本情况

台山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南部,濒临南海,毗邻港澳,陆地面积3286平方公里,是广东省面积较大的县市。现辖16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市内常住人口94.8万。全市有中小学94所,其中小学5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1所,初级中学20所,完全中学3所,普通高中4所,中职学校4所。另有电视大学、教师进修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少年宫各1所,幼儿园65所。截至2016年10月,全市在职在编教职工6739人,在校(园)学生115545人,其中小学生49066人,初中生22149人,高中阶段学生20136人,在园幼儿24194人。

二、回顾与展望

(一)“十二五”期间取得的主要成绩。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人士、海内外乡亲和侨胞的大力支持下,广大教职工辛勤工作,我市教育事业以创建省教育强市为主抓手,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效,形成了良性发展的态势,为加快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主要体现以下七个“新”。

1.教育创强新高度。2007年春,我市启动了教育创强工作。市委、市政府坚持对教育实行“五个优先”,即:教育发展优先规划、教育问题优先解决、教育经费优先安排、教育人才优先引进、教师待遇优先考虑;出台了《台山市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8—2015年)》《台山市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实施方案》《台山市关于贯彻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意见》《台山市区基础教育设施布局规划(2010—2020)》等一系列规划文件;建立以市委、市政府为主导,各镇(街、场)为主体,教育部门为主力,各职能部门积极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并将教育创强工作列为重大民生工程,实行“一把手”工程,落实倒逼机制,强化督导考核。2011年10月,我市顺利通过了广东省教育强市督导验收;2012年底,全市18个镇(街、场)先后成功创建为广东省教育强镇,实现教育强镇全覆盖。近两年来,我市努力巩固教育创强成果,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进一步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2014年12月,我市通过了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的评估验收,2015年成功创建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

2.教育投入新力度。台山属珠三角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市政府在财政运作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倾力支持教育发展,积极争取多方支持,逐年加大教育投入,确保“两个提高”“三个增长”。近五年来,市财政投入教育经费逐年增长,其中2014年为11.15亿元,上年增长4.6%。与此同时,我市充分发挥侨乡优势,满腔热情打好“侨牌”,掀起捐资办学新热潮,五年来华侨、港澳台同胞捐资达1.99亿元,成为支持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此外,市政府支持教育部门向银行融资2亿元投入教育创强,推动教育事业加快发展。自启动教育创强以来,我市筹措8.3亿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全市新建校舍64幢,新增建筑面积16.4万平方米;按省规范化学校建设标准完善一大批功能场室,其中添置多媒体电教室197间,教学计算机16629台,多媒体教学平台3138个,完成“校校通”工程,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全市教育基础有效夯实。

3.布局调整新高潮。台山地域较广,农村校点多而散,而且侨捐项目居多。我市按照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原则,精心谋划,广泛动员,稳步推进,掀起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的高潮。在调整过程中,市政府作出承诺:“学校布局调整到哪里,公路、汽车就开通到那里”,有效解决新的“上学难”问题,尽量做到让群众认可、华侨支持、社会满意。2007年至今,我市顺利把300多所中小学校调整为93所,教育资源配置得到进一步优化。为有效解决因撤并学校带来农村学生新的“上学难”问题,我市强化政府行为,创新校车服务模式,在端芬、海宴、汶村、北陡、深井等五个边远山区镇率先实行统一利用新型标准校车接送农村路远小学生上下学,获社会各界点赞。

4.师资建设新举措。近五年来,我市共招聘师范类本科以上毕业生630人,充实教师队伍;每年投入过百万经费,培训教师、校长60000多人次。建立激励措施,评选市、镇两级名教师、学科带头人720多人,每人每年给予2000元以上的科研经费;引入“公推公选”“竞争上岗”等竞争性机制,让290多名优秀教师脱颖而出,成为校长、副校长、中层干部;2011年,我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被评为省先进。与此同时,我市按上级要求实施教师绩效工资制度,逐步提高教师待遇,稳定教师队伍。2011年,教师工资待遇全面达到“两相当”,2014年落实农村教师补贴的发放。每年教师节,市委、市政府及各镇组织开展教师节庆祝活动,亲切慰问广大教职员工,大力表彰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和师德模范教师。

5.办学水平新提升。一是学前教育普及提高。制定《台山市学前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抓好各镇中心幼儿园的建设,以政府办园为示范,社会力量办园为主体,带动全市学前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目前,全市共有公民办幼儿园65所,其中省一级幼儿园3所,江门市一级幼儿园30所,台山市一级幼儿园19所,省规范化幼儿园达95.2%以上,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达83.9%以上,2015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8%。二是义务教育日趋均衡。积极推进校安工程、标准化建设工程,倾力支持农村义务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目前,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标准化达标率为100%;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初中毛入学率为100%。三是高中教育全面优化。通过整合资源、扩容促优,不断做大做强高中阶段教育。全市普通高中学校4所,有国家级示范性高中2所,省一级学校2所;全市中职学校4所,有国家级重点职中1所,省重点中职学校2所,省一类技工学校1所。2015学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6.3%。

6.素质教育新局面。一是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着力抓好学生公民道德、行为规范、法纪安全、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广泛开展弘扬“自立自强、开拓开放、爱国爱乡”台山人精神主题活动;积极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建立台山博物馆、革命烈士陵园、素质教育基地等13个青少年校外教育基地,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受到教育、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一大批学校和学生受到上级的表彰。二是加大教研教改的推动力以规范办学行为为主抓手,以实施新课标为切入口,建立素质教育及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着力构建“高效课堂”,广泛开展教研教改活动,打造“侨乡、排球、英语”三大教育特色;重视对外交流与学习,及时总结和推广科研成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五年来,我市高考成绩不断攀升,2015年入围人数4980人,其中本科2211人,重点本科363人,比五年前分别增加942人、438人和74人,增幅居江门市前列。近四年共有9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居江门各市(区)之首。全市师生参加全国、省、市各项教学教研评比和学科体艺竞赛共有23158人次获奖。

7.教育公平新体现。我市按照国家和省规定,全面落实免费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和中职学生助学金补助等政策。重视家庭困难学生、外来工子女、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积极开展扶困助学活动,采取有效措施办法,保障学生接受公平教育的权益。目前,申请在我市入学读书的外来工子弟都能安排在公办学校就读。与此同时,坚持抓好特殊教育工作,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帮助残障儿童成长的环境氛围。2012年,迁建台山特殊教育中心,逐年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扩大服务功能,增设智障班和职业高中班,更好地满足残障少儿读书、康复和将来就业的需要。此外,推行招生制度改革,实施“阳光招生”工程,2014年在江门市率先推行公办优质幼儿园和中小学电脑派位做法,2015年全面取消高中阶段择校生,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招生,深受社会各界好评。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二五”时期,我市教育事业虽然取得较大的成绩,但与省和江门市先进地区相比仍显落后,与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与台山人民对优质教育日益增长的迫切要求不相适应,特别是对照广东省教育现代化指标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1.教育经费投入仍显不足。近年来,在教育创强过程中,我市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逐年提高,但由于我市经济欠发达,政府财力条件有限,未能满足教育事业加快发展的需求。目前教育负债较多,教育经费的投入主要是维持教育基本运作,高中教育和学前教育等方面发展经费紧缺,难于保障教育现代化建设项目的全面实施。

2.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经过“创现”,目前我市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包括实验室、电脑室、图书室、运动场等场室建设)有了很大改观,达到了“创现”基本要求,但信息化应用水平还比较滞后。一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水平普遍不高,教学质量监测平台、教育教学资源库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是信息化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比较落后,师生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注册率不高。三是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建设比例低,现仅6所,与上级要求有一定距离。

3.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强。一是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结构性缺编,特别是音乐、美术、生物、地理、计算机专业的教师缺编较大,中职学校技能型教师缺乏,影响了教学的正常开展。二是教师学历离教育现代化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特别是幼儿园大专以上学历、初中本科以上学历,高(职)中教师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三是名校长、名教师数量缺乏,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偏低,教师教研水平不强,在全国、省发表有影响的论文人数不多。

4.教育教学质量仍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不平衡,优势特色学科不明显,教学质量综合排位在江门市属中等水平,高考总体成绩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差距,特别是在江门市组织的中考中,我市某些学科的平均成绩均排在后列。此外,学校内涵发展水平不高,创建办学特色成效不大。

5.国际交流活动有待加强。目前,我市教育对外交流只停留在学校与学校之间参观学习或联谊,还未真正建立起以区域为主的国际教育交流和合作,国际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和利用渠道、机制仍需完善,跨国境教育科研交流和合作机制未健全,学生参与国际性赛事活动和交流活动机会较少。

(三)新时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我市教育事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相继颁布,江门市以及我市贯彻广东省《规划纲要》实施意见出台,为我市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政策保障;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深入实施,珠三角一体化加速形成,港珠澳大桥、广东西部沿海铁路和中开高速公路等建设,使台山后发优势进一步凸显,特别是一系列重大产业项目顺利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我市区位条件进一步改善,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为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经济保障;“十二五”时期我市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突出成就,全市上下以及旅外乡亲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关心和支持,为今后教育加快改革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创造了良好的氛围。与此同时,我市教育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加快转型升级、建设文化大市和幸福台山,迫切需要教育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广东省、江门市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战略的实施,迫切需要我市推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加快发展和科学发展;全市人民群众对教育的优质化、多元化、个性化期盼与日俱增,迫切需要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丰富教育供给,满足不同群体的教育需求。

教育事业在经济社会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在台山经济社会深化转型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我市教育事业要赶超先进地区,必须率先发展、加快发展,不断提升教育水平和发展品位,这是历史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也是全市人民交给我们的光荣任务。因此,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巩固教育创强成果,建设教育现代化作为促进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基础工程,作为建设和谐幸福台山的重大民生工程,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解放思想,励精图治,抓住机遇,磨砺锐气,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求突破,办好让海内外台山人满意的教育。

三、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发展”理念,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提高教育质量这一战略主题,立足本土,面向世界,按均衡化、优质化、专业化、特色化的发展思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依法治教,坚持立德树人,建设具有侨乡特色的教育现代化,再创台山教育新辉煌,为实现“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为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五个强市”建设发挥人才支撑作用。

(二)发展思路。

——均衡发展。按照建设和谐社会和实现教育公平的要求,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学校布局与人口分布的协调,以城乡义务教育为重点,全面提升学校标准化建设水平;构建弱势群体受教育权利的保障机制,深化教育资源公平配给改革,提高社会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

——优质发展。确立质量是教育发展生命线的观念,把提升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中心工作来抓,优化育人环境,重视内涵发展,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实施科研兴校的发展策略,促进全市教育教学质量有新飞跃。

——专业发展。按照专业化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深入开展师德教育,强化管理,加强培训,充分调动校长和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勇于创新的校长和教师队伍。

——特色发展。充分发挥我市“华侨之乡”“排球之乡”“曲艺之乡”的优势,促进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创新思路,整合资源,创建特色学校、特色学科、特色专业,形成侨乡教育特色。

(三)发展目标。

高标准普及15年教育,人民群众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办学条件明显改善,资源配置趋于优质均衡;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教育体制机制更加灵活高效,教育主动适应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2020年,力争教育综合实力进入江门市前列,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市。主要发展指标如下:

类 别

指  标

2015

2020

学前教育

幼儿在园人数(万人)

2.25

2.5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98

99

九年义务教育

在校生(万人)

7.23

7.01

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

100

100

小学六年保留率(%)

99.7

99.9

初中生年辍学率(%,含转入转出差)

1

0.5

高中阶段教育

全日制在校生(万人)

2.75

2.71

其中: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万人)

1.1

1.2

毛入学率(%)

96.3

96.8

高等教育

毛入学率(%)

35

50

继续教育

从业人员继续教育(万人次)

16.1

16.6

人力资源开发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3

13.6

其中:受过高中阶段及以上教育的比例(%)

82

93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20—59岁)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0.3

11以上

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

13

18

四、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

为实现发展目标,“十三五”期间工作我市教育工作重点和主要任务是实施“八大工程”,全面建设教育现代化。

(一)学校布局优化工程。

优化学校布局是教育科学发展的基础工程,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工作。按照“科学规划、基本稳定、适度调整、分类实施、均衡发展”的原则,依据《台山市区基础教育设施布局规划(2010—2020)》,编制我市“十三五”期间学校布局规划方案,积极稳妥推进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工作,进一步优化全市教育资源配置。市教育局负责统筹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各镇各部门积极配合,根据生源数据和地理条件等实际,把学校布局调整纳入城镇建设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一起部署,一起实施,不断满足适龄儿童少年的入学需求。

1.学前教育。(1)城区:重点抓好在建、新建住宅小区幼儿园的配套建设,落实时代广场、东方豪苑、东方名城、耀东明珠、金田、碧桂园、中环广场、华浩国际、骏景湾、龙腾豪园等住宅小区幼儿园的规划和建设,逐步推进台城三小、长岭小学、现代职校等改办幼儿园工作。(2)农村:重点抓好镇中心幼儿园、村办幼儿园和优质民办幼儿园建设,改扩建汶村中心幼儿园、水步教育幼儿园、大江中心幼儿园、四九石涧幼儿园、冲蒌福康幼儿园、斗山浮石幼儿园、都斛弘治幼儿园、赤溪有福幼儿园、赤溪铜鼓幼儿园、三合念慈幼儿园、白沙鸿润幼儿园、白沙居正幼儿园、端芬海阳幼儿园、海宴中心幼儿园、深井中心幼儿园、北陡幼儿园、上川幼儿园、下川幼儿园、海侨幼儿园等。

2.义务教育。(1)城区:适应城市化发展进程,重点抓好新建、扩建学校项目,满足适龄儿童少年入读需求,化解台城小学学位不足矛盾。选址新建新宁小学(南区)和东区小学;扩建城西开智小学、李星衢纪念学校桂水校区、白水小学、培正小学、育才学校等,增加城区小学学位;待培英职校新校区建成后,将台城三小搬迁到原培英校区,扩大招生规模,优化办学条件,办成九年一贯制学校。将普通高中更开中学复办完全中学,利用台城周边的学业中学、武溪中学、广州大学附属台山中学(水步中学新校区)的富余学位资源,扩大招生区域,适当招收台城学生,增强台城初中学位长效保障。(2)农村:按照“保持稳定、自然过渡”的方向,保持现有中小学稳定发展,重点抓好教学点调整和建设,缩小教学点和主校区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方面的差距。对生源过少,设施设备简陋的教学点,在征求当地群众、村委、政府同意的基础上进行撤并。

专栏1:台山市新宁小学建设

为进一步完善我市公共教育资源基础设施,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加快我市教育事业跨越发展,为我市南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择址在南区德政路与长安路交汇处兴建新宁小学。该项目占地面积69580m²(104亩),总建筑面积53996m²,办学规模60个班,可提供标准学位数2700个(标准班额45人)。该项目预计总投入约2.5亿元,计划分三期建设(各项指标见下图),第一期工程预投入1.25亿,建设5幢教学楼、2幢科技楼,1个400米运动场及校园围墙;第二期工程预投入6050多万,建设办公大楼、3幢学生宿舍、1幢教职工宿舍及校园文化、绿化建设;第三期工程预投入近6000万,建设多媒体教学楼和体育馆,力争2016年年底完成第一期建设并投入使用。

台山市新宁小学建设指标表名称数量单位名称数量单位总用地面积69850㎡多媒体报告厅1487㎡总建筑面积53996㎡连廊 碉楼 门岗3342.6㎡办公楼4235.7㎡架空车库5670.4㎡教学楼1-59648.8㎡预留教学用房4144㎡食堂1947.9㎡建筑占地面积18021.2㎡宿舍楼1-310469.8㎡机动车停车位数158个科技楼13164㎡非机动车停车位数159科技楼24270.2㎡建筑密度25.90% 游泳馆 礼堂 体育活动室5615.8㎡容积率0.78 绿地率35.20% 


3.高中阶段。根据我市高中生源减少趋势,以“城区为主、做强做优、普职协调”的思路抓好高中阶段学校布局调整。(1)普通高中:保持台山一中、台山侨中、台师高级中学、鹏权中学的招生规模,将更开中学高中规模适当减少,复办完全中学;继续保留培正中学、大江实验中学完全中学格局。(2)职业学校:加大统筹力度,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学校整合,将联合职校并归培英职校,推动培英职校新校区建设项目,力争建成“四位一体”的现代职业教育实训中心,打造成国家级示范性中职学校;积极推动敬修职业技术学校打造成为国家重点职业技术学校,护理专业申报成为广东省重点建设专业。

专栏2:台山市现代职业教育实训中心(培英职校新校区)建设

择址建设台山市培英职业技术学校新校区,以培英职校为主体,联合市域内各中等职业学校、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等各类职业教育资源,组成综合性、多功能、有较高办学水平与办学效益的现代职业教育实训中心。

任务目标:打造五个中心

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协调指导中心。指导办学组成单位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办学模式,主动对接区域内主导产业,深度融入产业链办学,推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实行工学结合,开展订单培养,深化校企合作。

二、专业设置和教育教学指导中心。以服务当地经济发展为导向,有针对性地指导职业教育机构合理设置和调整专业、培训项目,避免职业学校间专业设置低水平重复和无序竞争。积极改善专业教学条件,提高专业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专业特色。

三、实习实训统筹中心。建立资源共享的实习实训中心,根据职教中心办学组成单位的专业特色和实习实训条件,建设若干个资源共享的专业实习实训基地,确保学生的技能得到有效培养。

四、教师培训中心。制定并实施职业学校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培养培训计划,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组织管理人员和教师按时参加上级部门安排的培训工作。

五、培训项目管理中心。统筹各部门主导的各级各类职业培训项目,对培训项目进行全程跟踪、过程管理,确保培训质量。

(二)师资队伍强化工程。

师资力量是办好教育、提高质量的核心竞争力。在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将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补强我市教师队伍的短板,提高师资整体水平,为办好台山教育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1.优化师资结构。鼓励教师根据需要,选择成人函授、电大、远程学历培训、自学考试等多种形式,主动提升学历水平。实施教师攻读硕士学位资助计划,鼓励和支持教师攻读硕士学位。同时,通过招聘新教师,逐年提高我市高中教师硕士学历的比例,解决义务教育小科教师不对口和小学青年教师断层问题,使教师队伍结构更加合理。2020年,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全部达标,高中教师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比例达到20%以上,幼儿园大专以上学历教师达到80%以上,专任教师对口率达到95%以上。此外,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招聘引进和在职培训方式,不断提高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

2.健全管理机制。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所有学校的教师和教辅人员按照标准编制配备,学校师生比、教师占教职工总数比例均达到省的相关要求,逐步改善教师年龄结构,完善教师聘任制,稳步推进超编教师竞岗分流和岗位管理制度,实现教师由身份管理到岗位管理的转变。完善绩效工资考核评价和分配机制,充分发挥绩效工资分配的导向作用。探索建立教师转岗退出机制。按照教育部《普通高中校长专业标准》《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专业标准》《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完善学校中层以上干部选拔任用的资格标准、程序和办法,全面推进竞争性选人用人制度,逐步推行校长(园长)专业化、职级制,进一步完善校长聘任制和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探索建立特聘教师制度,支持职业学校面向企业以及职业教育发达地区聘请优秀人才担任兼职教师。研究制定优惠政策,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3.加强师德教育。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倡导教师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制定师德考核办法,完善师德考核体系,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把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聘用、评先评优、职务晋升和评定绩效工资的重要依据。定期组织开展“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师德模范”等评选活动,大力宣传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在教育系统内形成“赶学先进人物,争当师德楷模”的浓厚氛围。

4.加快名师培养。健全教师培训体系,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有计划地组织全员培训,强化教学能力训练,提高科研理论水平,提升教师培养质量;与高等学校合作,开展骨干教师培训,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实施“三名”培养工程,建立“三名”工作室,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引领力的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着力加强农村学校“三名”培育工作。到2020年,在省内有影响力的校长达到校长总数的5%,市级学科带头人达到教师总数的5%左右。落实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的制度,提升职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80%以上。加强教师培训基地建设,把教师进修学校建设成为一所教师学习、交流、研讨为一体的学习培训基地,充分利用相关资源,建立省级教师培训基地,全力打造一支“德才兼备、文理兼通、教研相融、教管相联”的现代复合型师资队伍。

专栏3:“名师”打造

以打造我市高层次领军人才队伍为目标,坚持系统设计,高端培养、创新模式、整体推进,引领带动我市教师队伍建设,依托省“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和已建立的20个“三名”工作室,加快提升“三名”教师和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培养一批省、市名教师、名校长、名班主任,推动中小学教师、校长专业发展。到2020年,力争省名教师、特级教师达到省平均水平,江门市级名校长5名以上,名教师15名以上,教育专家5名以上,学科带头人15名以上,骨干教师500名以上。

(三)办学水平提升工程。

高标准普及15年教育,必须提高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办学水平。因此,我们要与时俱进,科学谋划,加大力度,一手抓硬件建设,一手抓软件管理,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办学上新台阶,出新成效。

1.促进学前教育加快发展。积极实施学前教育第二期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和第三期三年计划(2017—2019),强化政府职责,建立以市、镇共建,教育部门归口管理的管理体制,将学前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将学前教育发展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确保学前教育经费逐年增长,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完善学前教育体制,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民办幼儿园,采取以奖代补办学经费、适当派驻公办教师、教师培训及奖励与公办园同等对待等方式,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严格执行幼儿园准入标准和年检制度,实行动态监管,规范幼儿园的办学行为。着力抓好幼儿园规范化建设,改善办园条件,让各类幼儿园的师资、班额、园舍、玩教具配备等逐步达标。积极推进“对口帮扶”,组织城镇优质幼儿园和农村幼儿园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提高农村幼儿园的办园质量。严格执行幼儿园园长持证上岗制度和学前教育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提高幼儿园教职工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深入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切实提高幼儿园保教管理水平,防止和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到2020年,全市公办幼儿园比例达到50%以上,100%幼儿园达到省规范化办园标准,60%幼儿园达到省、市级优质幼儿园的办园标准。

专栏4:贯彻落实学前教育两个“三年行动计划”

根据学前教育第二期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和第三期三年计划(2017—2019)要求,认真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建成5所贯彻落实《指南》的实验园。合理确定公办园布局,按照省规范化幼儿园标准逐年建设一批公办幼儿园,优先将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富余教育资源和其他富余公共教育资源用于开办公办幼儿园,提高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比例,达到80%以上。保障民办幼儿园教师合法权益,逐步实现与公办幼儿园在编教师同工同酬。

2.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推进“县管校用”的教师管理体制,实施干部教师交流制度,加快教师周转房建设,扩大镇校校长、教师之间的交流,开展城乡校际结对帮扶,更大程度地实现教育资源均衡。逐步推进学区化办学模式,加强学校标准化建设,切实缩小教育的城乡校际差距,着力推进寄宿制学校和学生游泳训练基地建设,完善师生生活设施,力争所有学校生均校舍建筑面积或生均体育活动场地达标。进一步解决好农村学生新“上学难”问题,对路途较远的农村走读学生通过采取校车接送和农村公交相结合的方式,提供安全方便的交通服务。不断完善扶困助学体系,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需要,确保适龄儿童少年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困难、就学困难等原因而失学,努力消除辍学现象。努力保障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切实做好留守儿童少年教育工作,建立健全关爱留守儿童少年的服务体系。

专栏5: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2014年我市顺利通过全国义务发展教育基本均衡县(市)的督导验收,为了进一步实现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格局,区域内城乡、校际差距基本消除,“十三五”期间将进一步完善我市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内涵发展,提高管理水平,促进我市义务教育朝优质均衡迈进。

一、受教育机会更加均等。不断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力争2020年巩固率达到95%以上。完善健全免试就近入学和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家庭困难学生和学习困难学生的助学体系,平等对待每名学生,所有学校招生公开、均衡编班,不分重点班、快慢班,不断提高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初中学校的比例。

二、优化学校布局和办学条件。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全面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实现小学之间、初中之间生均办学条件大体相当,消除大班额,小学不超过45人,初中不超过50人。

三、推进师资均衡配置。按照省定编制标准、师生比要求和学校岗位设置方案配齐城乡学校的教师,年龄结构、学科结构、职称结构等基本均衡,落实小科教师按规定配备,进一步提升教师学历,力争2020年小学本科以上学历专任教师比例占80%以上;初中本科以上学历比例占100%。推行教师、校长交流制度,校长、骨干教师、专任教师城乡、校际流动率年均达到10%以上,学校之间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大致相当。

四、基础教育优质特色多样化发展。优质高效地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所有学校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开发开设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校本课程。实施义务教育质量标准、监测制度和课业负担监控、问责制度,学生课业负担适度,学校无违反国家和省“减负”要求的现象。积极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和特色办学,实现区域、校际教育质量大致相当。

3.促进普通高中内涵发展。继续加大投入,完善功能场室建设,高标准配置现代化教学设施设备。深化教学改革,完善课程体系,探索开展分层教育教学,探索开展选课走班教学,增强课程的开放性和选择性;提高课堂活力与效率,加强探究式、讨论式教学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特长,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形成“新高考”引领下的高中教育“新模式”,建立学生人生发展指导制度,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地发展。推进普通高中办学模式和育人方式的多样化、个性化,鼓励和支持各普通高中学校从实际出发,立足传统文化、侨乡特点、学生发展需求与教学现状,开发富有特色的学校课程,积极打造在全省有一定影响的特色课程,努力形成自身办学特色。逐步建立起特色鲜明、开放多元的优质普通高中教育新格局。建立普通高中教研专项经费,着重引进或培养省级以上学科带头人和竞赛金牌教练,为创新型人才成长提供条件。到2020年,我市高中毕业生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0%以上。

4.促进职业教育优化发展。深入探索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推广实施学分制、分段式等弹性学习制度,为学生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创造条件。研究制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建立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动开发课程机制,建立健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体制机制,推行“订单班”“校中厂”“厂中校”等多种模式,加快职业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实现学校企业无缝对接,走集团化职业教育发展之路,打造数控、烹饪、会计、工艺美术、旅游、护理等品牌专业。积极探索“政校企园侨”协同育人机制,培养区域专业人才满足地方社会发展需求,与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共建新宁学院,力争2017年秋季第一批新生入学。2016年启动省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创建工作,力争2017年通过督导验收。2020年,建成4个省重点建设专业。加强“双证教育”,提高毕业生“双证率”和就业率,“双证率”达到98%以上,就业率达到98%以上。

专栏6:创建省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

以创建“省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为契机,落实政府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责任,强化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整体规划,资源整合、统筹协调和综合利用,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提升我市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基础能力,为我市经济发展和打造“五个强市”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创建任务目标:

一、完善职业教育条件保障。一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师生比不低于1∶25,“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不低于50%,落实教师培训经费,专项经费不低于职成教育教师工资总和的1.5%;二是建立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制度。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比例不低于30%,设立成人教育专项经费,按常住人口人均不少于1元筹措,纳入市年度财政预算;三是建设一个设备总值不低于1000万元的职业学校实训基地,生均仪器设备值高于3000元,满足中职学校教学和“三农”人才培养要求。

二、全面提高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一是落实“普职“招生两相当,适应我市人口和经济发展要求;二是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建设一个现代职教中心和一所社区教育中心;三是优化专业设置,打造一批优势专业、特色专业,至少建有1个涉农专业;四是强化社区教育,满足群众就业创业、增收致富和社会文化生活需求,每年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或农村实用人才不少于500人。

5.促进特殊教育普及发展。落实《台山市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投入,抓好学校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扩大服务功能,使之成为融教育、培训、康复为一体的省级标准化特殊学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和特殊教育学校开办福利企业,为特殊人群创造自食其力的条件。构建医教结合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推进特殊教育机构中残障学生教育与康复的有机结合。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残障学生的资助力度,全面落实残障学生15年免费教育。完善普通学校接受残障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的制度,抓好中心学校“资源室”建设,扩大轻度残障学生随班就读的规模。深入开展“送教下乡”“送教上门”活动,为重度残障儿童少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提供良好的服务。探索特殊教育学校开办高中职业班办学路子,为残障学生就业谋生打下良好基础。2016年起,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确保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含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对象)达到97%以上。

专栏7:特殊教育提升发展

落实好国家和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及后续行动,初步建立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职融通、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加大政府投入,力争2020年前完成建设新教学大楼、生活楼、实训楼和一个200米环形塑胶操场,完善各种教学设施设备,逐步将我市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成一所“康复与教学并重、体艺与职业教育见长”,融启聪、启智、残疾医教、职业教育为一体,可提供300个学位规模的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

(四)素质教育实施工程。

质量是教育工作的生命线,是衡量学校业绩的重要指标,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通过素质教育来实现。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从增强素质教育实效性和长效性出发,积极探讨素质教育思路,创新素质教育方法,进一步加大中小学素质教育推进力度,让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良好发展,从而夯实知识基础,增强综合能力,提高学业水平。

1.创新中小学德育。一是弘扬德育主旋律。以“公民教育”为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充分挖掘整合国学经典和地方德育资源,积极开展道德讲堂活动,结合“台山人精神”系列教育实践活动以及广东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完善立德树人工作长效机制》课题,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民族时代精神和健康人格,弘扬“自立自强、开拓开放、爱国爱乡”的台山人精神。二是探索学校德育新模式。积极探索“赏识德育”“德育导师制”“自主德育”等模式,搭建学生自我教育、自主管理的平台,激发学生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内在道德追求。中等职业学校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艰苦创业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创新家长学校办学模式,建设网络德育共享课程,力争2020年,全市50%的中小学建立网上家长学校。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贯彻“以人为本”理念,营造教师爱护学生、学生尊重老师的良好氛围。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切入口,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全面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加强学校校史展览室等学校历史文化场室建设,努力丰富校园文化底蕴;加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形成积极健康的氛围;加强学校形象标识的建设,创建书香校园,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四是指导学生社会实践,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发挥江门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基地、法制教育基地、乡村少年宫、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等校外教育基地和活动场所的育人作用,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社团的组织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注重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会动手动脑、生存生活、做人做事,到2020年,创建10所社会实践特色学校。五是构建学校、社会和家庭有机协调的德育网络,开展有益于儿童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家庭、社区教育活动,积极探索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工作,全面关爱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不断增强留守儿童的幸福感、上进心和自信力。

2.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一是深化课程改革认真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建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体系。挖掘本地自然环境和有特色的历史文化,大力开发地方课程;立足学校培养目标,大力开发校本课程;进一步增强课程的开放性和选择性,适应不同潜质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加强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二是改革教学方式。加强教学研究,组织教师深入研读课程标准,深度把握教材,加强课型研究,优化作业设计,探索“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师教学观念,突出学生主体性,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制定和实施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制度,不断提高课堂活力与效率。三是加强和改进学校体卫艺工作。认真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深入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上好体育课,普及大课间活动,探索开展校园足球和游泳运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加强学校卫生工作,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好学生视力保护和体检工作,完善每年一次健康体检监测制度,建立学生健康档案,力争2020年我市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合格率达95%以上,优良率达75%以上。加强学校艺术教育,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专栏8: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开展“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实验项目”,重点抓好 课程改革、培养模式改革、教育教学评价改革、义务教育质量提升、薄弱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综合高中改革、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质量监测等7大块实验研究,加大基础教育教研教改指导力度,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水平,完善我市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价体系,开展义务教育阶段质量监测和评价体系的探究,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多样化发展,探索差异化培养模式,建立起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多模式、多取向、开放型的优质普通高中教育新格局,促进学生全面且有个性地发展,切实提升高中学校高考水平和发展品位,带动我市基础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促进教育内涵发展,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人力资源强市”奠定基础。

3.优化招生和评价制度。按照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各级各类学校选拔培养创新人才、有利于维护教育公平公正的原则,根据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不同的培养目标,建立全面、综合、多元的考试招生制度。完善义务教育学生免试就近入学制度,推进中考制度改革,逐步实行将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合理分配到初中学校,以及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自主招生和注册入学制度。深化考试内容改革,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考查,改进学生评价办法,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模式,引导学生自我规划、自主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4.打造学校教育特色。出台《关于全面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倡导学校根据自身传统内涵和时代特点,制定学校特色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华侨之乡”“排球之乡”“曲艺之乡”优势,大力开展教育特色,稳步推进特色办学。加强对特色学校建设的指引和督导,建立健全特色学校评估和奖励机制,推进学校办出风格,办出特色。鼓励学校积极开发富有特色的校本教材,开设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满足不同潜质和志趣学生的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逐步形成特色鲜明、开放、多元的侨乡教育特色,进一步提升学校内涵发展水平和办学品位。

(五)教育体系完善工程。

构建完善国民教育体系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因此,我们在着力办好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的同时,还要抓好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的协调共进,积极支持民办教育,加强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台山教育全面多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教育需求,提高市民的文化素养。

1.加强成人教育。充分发挥台山磐石广播电视大学、教师进修学校、市委党校等教育资源作用,抓好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拓展多种途径的继续教育。充分利用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后闲置的教育资源,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面向职业和生活的成人教育机构,保证有需要的人群能够随时、随地接受便利的成人教育服务,做到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服务,为农民致富服务,为提高当地群众素质服务。推进农科教结合,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成人教育,支持面向企业职工开展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采取多种办学形式,大力开展城镇失业群体就业能力培训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积极创建省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着力构建与我市经济发展相适应、体现侨乡特色、结构合理、协调发展和充满生机的现代中等职业教育体系。

2.完善社区教育。加强政府对社区教育的统筹和主导,依托政府基层组织,建立市、镇(街)、村三级社区教育管理网络,深入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技能、休闲娱乐和文化体育等社区教育活动,满足市民多样化和终身学习的需求,丰富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完善社区学院建设,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开展各项培训、网络教育。到2020年,85%以上社区开设社区教育,建立社区教育资源开放共享机制,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和培训机构主动向社会开放教育设施,发挥社区教育功能。积极创建省级社区教育试验区,努力提高社区教育质量,打造高水平学习型社区。

3.支持民办教育。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同等的法律地位。在保障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前提下,完善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探索非义务教育阶段公有民办、民办公助、委托管理、集团化、股份制等多元办学模式,激发民办学校办学活力。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民办学校实验室、信息化、师资培训等重点项目建设,实行以奖代补办法扶持民办学校发展,对在发展民办教育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举办者和学校给予表彰。建立教师在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之间合理流动的机制,鼓励公办学校选派教师到有需要的民办学校帮教扶教。依法加强民办教育管理,完善民办学校设立、变更、退出机制,建立民办学校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制度,建立民办学校办学风险防范机制和信息公开制度,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进一步规范非学历公益性的社会培训机构的办学行为,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促进社会培训机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4.推进国际教育。充分利用“中国第一侨乡”优势,开展多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强化外语教学、引进国际课程、探索运用多种语言教学,提升优秀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市民的国际交往能力和台山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根据侨乡特点及实际需要,加快教育国际化的体制机制建设,鼓励和支持举办各种形式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依法积极引进和利用包括名校、外籍教师、先进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及技术等在内的国际优质教育资源。鼓励我市中小学校与海外学校建立互访、合作等友好关系,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尝试开设国际课程,与国外著名院校联合创设优质升学通道。支持校长、教师参加境外培训。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民族包容意识。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国际性赛事活动,培养学生友好共处、和平竞争的素质。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鼓励国内外人士及社会机构捐资助学办学。

(六)教育信息化拓展工程。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是优化教育手段、提高教育质量的有力保证。当前,我市教育信息化水平还比较滞后,亟需加大投入和加强管理,完善教育部门和学校信息化装备,提高教育教学信息化应用水平。

1.加强教育信息化装备建设。加快学校信息化设施建设和网络优化升级,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测平台,着力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逐步实现统一网上阅卷。加强信息化设施、设备的维护和保养,提高设施、设备的使用效率。逐步提高教师配备专用教育用终端和全市学校网络多媒体教室占总课室的比例,力争2016年达100%。2020年,全市按信息化标准要求配置电脑室,小学生机比不低于10∶1;初中生机比不低于8∶1;高中生机比不低于6∶1。

2.构建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全市教育信息一体化发展机制,加强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信息系统互联互通。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使农村和边远地区师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学质量。构建教育管理电子系统,全面推进市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和数字化学习平台建设,实施“智慧教育”工程,开展“智慧校园”“未来教室”等项目建设。

3.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加强教育管理人员的信息能力培训,不断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通过开展示范课评选、教学技能竞赛及“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等各种信息化教学推广活动,激发教师主动应用的积极性,逐步形成教师全覆盖、课程全覆盖的信息技术应用格局。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力争100%的教师及初中以上学生拥有个人实名制的网络学习空间,2020年15%以上的学校建设成为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教育信息技术运用课堂覆盖率达到100%。

(七)平安校园构建工程。

安全工作事关教育大局和谐稳定,责任重于泰山,必须高度重视,必须常抓不懈,必须强化管理,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保障体系,为学校财产和师生人身安全保驾护航。

1.完善学校安全设施设备。加大投入,推进校安工程建设。建立校舍安全档案及基本信息库,及时发现并有效防范校园险情,治理安全隐患。配备经专业培训且持有上岗证的保安员,并为其配备必要的装备器材,增强校园安保力量。所有中小学校全部安装紧急报警按钮及视频监控设施,切实提升校园安全防范能力。加强校医室和心理咨询室建设,逐步配备有专业资格的校医和心理教师。做好学生视力保护和体检工作,完善每年一次健康体检监测制度,建立学生健康档案。

2.健全校园安全责任制度。实行学校安全“一把手”责任制,落实“一岗双责”制度。建立健全并不断细化校内安全管理制度,完善人防、物防和技防措施,做到凡涉及学校安全工作有章可循,违章必究。制定应急预案,完善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及时、妥善处理各种不稳定因素和突发事件。加强校园和周边环境治安综合治理,加大对网吧、游戏机室、娱乐场所的管理力度,不断完善校园安全防范体系,形成齐抓共管的新局面,创建平安校园。加强与学生家庭的联系沟通,落实家长对子女的监护责任。

3.加强安全教育和管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思想,广泛深入开展安全教育“三进”(进校园、进课堂、进家庭)活动,突出抓好预防学生溺水、交通安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用电安全、活动安全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做到“主题、方式、实效”三突出,“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丰富师生和家长的安全教育内容和形式,有效地提高师生安全防范意识;定期组织开展安全应急演练,增强师生预防灾害、应急避险和防范违法犯罪活动的意识和能力。加强学校传染病防控、校车安全及学校食堂卫生安全管理工作,完善学校膳堂设施设备基础建设,深化中小学食堂供餐服务改革,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实现学校安全教育常规化、制度化、有效化。建立健全学校安排隐患排查整改制度,加强重点项目、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的督查督办,切实消除校园安全隐患,保障了学校财产和师生人身安全。

(八)依法治教推进工程。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决策,为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我们必须认真学习研究,充分理解其精神实质,结合教育实际,着力抓好依法治教工作,全面提升教育法治水平,为教育事业健康顺利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和强大动力。

1.大力加强依法行政。在全市系统深入开展学习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法规政策的活动,不断强化依法治教、执政为民意识,健全领导干部学法用法考评机制。全力推进“教育部门依法行政、学校依法办学、教师依法施教、社会依法参与”的教育法制化进程,加强制度建设,健全权力阳光运行机制,完善教育信息公开制度,健全决策程序,保障公众对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大教育行政执法力度,依法规范教育秩序,落实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及时查处违反教育法律法规、侵害受教育者权益、有偿家教、扰乱教育秩序等行为,依法保保障维护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和举办者的权益。进一步简政放权,改变教育行政管理方式,让教育管理走向教育治理,明确政府和学校的具体职责,建立政府依法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的现代教育管理体制,形成政府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监督管理,学校主动创新、自主发展的新型政校关系。

2.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完善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符合法律法规的现代学校制度,着力抓好中小学校章程建设,实现“一校一章程”目标,依法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建立健全学校法律顾问制度,增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学校改革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校依法管理水平。推进学校民主建设,构建校长负责、党组织政治核心、教职工代表大会以及工会参与管理和监督的管理机制,保障师生员工的民主参与权和民主监督权,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建立学校重大决策公示、听证制度,确保教育信息公开、透明。建立家长委员会制度,推动形成校长负责、民主管理、家校沟通、社会监督的中小学管理结构。强化教育财政预算管理,完善学校财务管理机制,确保专款专用。

3.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贯彻执行省教育厅关于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六项规定,严禁入学考试,严禁办重点校,严禁编重点班,严禁违规补课,严禁违规收费,严禁下达升学指标。义务教育坚持平衡分班,禁止以各种名义办重点班、实验班、特色班和兴趣班。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开足开齐开好规定课程。严格执行教学计划,控制作业量和考试难度,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实行“阳光招生”,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政策,深化优质公办学校幼儿园电脑公开派位改革,营造公平公正的教育氛围;落实高中阶段招生政策,公办示范高中、省一级普通高中学校要安排不低于40%的招生名额,直接分配到各初中学校(含民办),并逐步提高比例,实现信息公开、透明,保障考生权益,接受社会监督。

4.深入开展作风建设。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切实纠正“四风”现象,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完善风险防控制度,加强纪检队伍建设,配齐配强教育系统纪检干部,加大正风肃纪和腐败案件查处力度。构建廉政教育、勤俭节约进机关、进校园的长效机制,营造“崇尚廉洁”“以廉为荣”“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和廉政文化氛围。逐步铺开听取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加强廉政考核。建立完善责任追究典型问题通报制度,通过问责,把责任落实下去。

五、保障措施

(一)增强教育发展的领导力。

市镇两级党委、政府要把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作为重要职责。健全党委、政府定期专题研究教育工作的制度,及时研究解决教育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努力为基层学校解决实际问题。完善党政主要领导履行基础教育工作职责年度考核制度,将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纳入任期业绩考核指标,作为考察干部政绩和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对为推进教育发展改革作出重大贡献的党政领导予以大力表彰。

(二)增强教育督导的推动力。

完善督学责任制度、督导结果公告制度、限期整改和责任追究等制度,实现教育督导的制度化、程序化、科学化。坚持督政与督学、监督与服务指导并重的原则,加强对各级政府教育工作的督导,促进各级政府依法履行教育工作职责;完善以素质教育为导向,规范性、发展性相结合的中小学、幼儿园督导评估机制,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推进教育督导机构和队伍建设,完善教育督导机构,促进督导队伍专业化进程。

(三)增强教育经费的保障力。

一是完善教育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下教育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公共财政资金优先保证教育投入,切实做到“两个提高”“三个增长”。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附加,用于教育事业发展。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确保义务教育各项资金落实到位,逐步提高生均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水平。完善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培养成本和群众承受能力,合理调整收费标准。强化教育财政预算管理,校舍安全工程建设经费、教师培训经费、校园安保经费、校方责任险列入市财政预算,确保专款专用。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鼓励国内外人士及社会机构捐资助学办学二是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建立教育经费公示制度、通报制度、举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大教育经费社会监督力度,形成教育经费事前预算、事中核查、事后审计制度。完善学校经费使用评价、审计监督机制,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按照安全、适用、美观的原则严格控制基建规模和成本,建设节约型学校。

(四)增强支持教育的凝聚力。

市教育部门负责本实施意见的具体组织实施,发展改革、财政、机构编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城乡规划、城乡建设、国土资源、公安、民政等部门各司其职,积极配合做好相关工作,形成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合力。新闻媒体要正确把握舆论导向,深入宣传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展示教育发展成就,形成全社会关心、理解、支持教育的良好局面。切实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加大对优秀教育工作者和尊师重教先进单位及个人表彰的力度,形成“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崇教为乐,师以从教为荣”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五)增强规划实施的监督力。

党委和政府及其工作部门要加强对教育规划及其实施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规划意识,提高维护和执行规划的自觉性,共同推进规划的实施。一是强化规划引导功能。要高度重视规划在统一思想、明确方向、科学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制定重点专项规划,落实年度计划,实行年度计划报告制度。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据本规划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方案,组织实施;各级各类学校也要根据各自实际编制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二是建立规划实施机制。进一步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要把规划作为项目审批和安排资金的重要依据。加强政府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测,教育部门要发布规划实施年度监测报告。通过法定程序和渠道,鼓励公众有效参与规划的实施与监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台山政府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台山政府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复制或转载。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台山政府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速与本网取得联系。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台山政府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联系方式:0750-5524538邮件:ts686@126.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