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支持IPv6
您现在的位置 :
台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台山市文化发展改革“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 2023-09-11 18:06:10
  • 来源: 台山市人民政府
  • 发布机构:台山政府网
  • 打印】   【字体:    

解读文本:台山市文化发展改革“十四五”规划

音频解读:台山市文化发展改革“十四五”规划

台府〔2023〕15号

广海湾经济开发区、市工业新城管委会,各镇(街)政府(办事处),市直各单位,上级驻我市有关单位:

  现将《台山市文化发展改革“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委宣传部反映。

台山市人民政府

2023年9月2日




台山市文化发展改革“十四五”规划

前  言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推进台山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建设更高水平的文化强市,根据党的二十大精神、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江门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台山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以及《“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广东省文化发展改革“十四五”规划》《江门市文化发展改革“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编制本规划。


目  录

第一章  发展基础...................................................................5

  第一节  发展成效................................................................5

  第二节  发展环境...............................................................11

第二章  总体要求..................................................................14

  第一节  指导思想...............................................................14

  第二节  基本原则...............................................................14

  第三节  目标定位...............................................................15

  第四节  法规及规划依据.........................................................18

第三章  主要任务..................................................................19

  第一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工程...............................19

  第二节  实施精神文明提升工程...................................................22

  第三节  实施主流舆论做强做优工程...............................................25

  第四节  实施侨乡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传承工程.................................26

  第五节  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工程...........................................29

  第六节  实施文艺精品攀峰工程...................................................33

  第七节  实施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建设工程...........................................36

  第八节  实施文旅融合发展工程...................................................38

  第九节  实施对外文化交流互鉴工程...............................................41

  第十节  实施文化体制改革拓展工程...............................................46

第四章  保障措施..................................................................50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50

  第二节  构建长效机制...........................................................50

  第三节  加大资金保障...........................................................51

  第四节  建设人才队伍...........................................................51

  第五节  完善评估监督...........................................................52



第一章  发展基础

第一节  发展成效

  “十三五”期间,台山市文化发展改革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侨乡文化资源优势,推动文化强市建设,成功创建“广东省文明城市”“广东省园林城市”,入选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名单,荣获全国县级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广东省县(市)域旅游综合竞争力十强县(市)、中国“十大田园城市”等,为台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聚了广泛的精神力量,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为“十四五”文化发展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推进思想理论建设走深走实

  把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中之重,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不断推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严格落实“第一议题”“中心组列席旁听”等制度。组建“市委宣讲团”“百姓宣讲团”“教育宣传团”“青年宣传团”“企业宣传团”等分众化、场景式宣讲队伍,打通基层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效显著,文明城市创建迈上新台阶

  持续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始终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工程和根本任务,成功跻身全国县级文明城市提名城市行列,并入选为第二批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试点单位。升级改造农贸市场,强化日常监管,查处违规广告牌,成立社会文明监督员队伍,开设“文明创建齐参与”“文明城市大家谈”“民心客厅”栏目,让百姓走上电视,分享创建文明城市的体会。深入推进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活动。打造好人馆,以图片、微电影等形式展示陈凤英、杨万基等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事迹,将乡村振兴要求、村庄规划管理和法治德治自治精神等纳入村规民约,实现县、镇、村三级全覆盖。

  三、侨乡遗产保护利用迈出新步,侨乡文化品牌内涵更加丰富

  台山“海丝”史迹考古遗址公园被列入国家文物局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成为广东省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单位。成功承办第二届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艺术周及第十届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联席联盟会议,完成凌云古塔修缮工程。完成新宁铁路台山段遗址调研。建设台山·中国农业公园,完成“禾海稻浪”水稻田文化主题园、浮月洋楼乡村游、海口埠“广府人出洋纪念地”主题公园,并向公众免费开放。上川岛大洲湾遗址入选国家“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遗址点,以台山“海丝”史迹考古遗址公园为核心,推进汀江华侨文化走廊建设和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走廊串联。建成新宁广场(华侨文化广场)、华侨文化博物馆等彰显城市精神和文化个性的地标建筑。

  四、整合文化系统行政职能,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根据《台山市机构改革方案》要求,将原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文化、广播电视管理职责,以及市旅游局、市体育局的行政职能整合,组建为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出台《关于推进台山群团改革工作的通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增加编制和增设领导职数,文联党组重新修订各类规章制度35项,十大协会全部完成依法登记工作,并在全省基层文联工作推进会上介绍先进经验。

  五、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构成

  建成市华侨文化博物馆,并对外开放,开展市博物馆大楼的补强加固工程。推进海口埠银信博物馆的升级改造。完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综合演艺中心的建设,全市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及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部免费开放。积极做好全国文化先进县和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定级评估的复评工作。推动图书馆综合升级,加强资金投入,购买提升文献存量,加强现有馆藏文献的研究与利用,建设自助图书馆等新型阅读空间,不断推动图书馆总分馆体系提质提档。整合数字资源及其服务平台,加强数字化和智能化建设。

  六、拓展宣传格局,媒体融合影响力不断增强

  组建市融媒体中心,形成“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全媒传播、全方位覆盖”的工作格局。建设融媒体中心大楼和指挥中心,完成与“珠江云”省级融媒体技术平台的对接,实现与省台新闻资源、技术平台的交互共享。实施“融媒+政务+服务+产业”战略,37个政府机构及媒体号进驻“台山融媒”APP,开展智慧政务、民生服务和社会服务。每月推出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的重大主题报道、动态新闻、本地信息1500多条,每天发布50多篇,占各类平台信息发布量的90%以上。

  七、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加速发展,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成功创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连续九届荣获“广东省县(市)域旅游综合竞争力十强县”。培养“粤菜师傅”超3000人,擦亮“台山黄鳝饭”“台山五味鹅”等特色美食名片;申报了“台山青蟹”“台山蚝”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打造侨丰荟民宿、望岗碉楼民宿、四九书院民宿等一大批特色民宿,升级改造颐和温泉、海口埠等一批景区。推动那琴半岛地质海洋公园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华侨文化博物馆、伍炳亮黄花梨艺博馆、颐和温泉、喜运来温泉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川山群岛旅游区入选省级旅游度假区。下川岛川东滨海旅游项目、深井盘皇岛白鹤洲红树林生态度假村、北陡海豚湾项目等重点旅游项目稳步推进。打造四九芦荟庄园等一批乡村旅游示范点,斗山浮石村、海宴五丰村、水步草坪村成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川岛镇和端芬镇海口埠分别入选广东省旅游风情小镇、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台山市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产业基地”称号。台山玉被列入《石英质玉分类与定名》国家标准,是广东省唯一一个进入国家标准的玉种。

专栏1  “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主要数据

  思想引领作用日益增强:每年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召开专题学习会均不少于10次。每年开展各类宣讲活动超1000场次,打造了“渔港讲堂”“党旗号”等百姓宣讲品牌。全市共有省级社科普及基地1个、江门市级基地5个。

  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实效:打造出18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示范街、8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示范公园、13个红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成好人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发布量占全市户外广告总量30%以上。成功推选“中国好人”3名、“广东好人”7名、“江门好人”36名、“台山好人”111名。全市共创建全国文明单位1个、省级文明镇2个,县级以上文明村镇创建率超96.39%;获评全国、省、江门市和台山市最美家庭139户,县级以上家庭文明示范点共6个;省、江门、台山文明单位226个。建成339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组建19支志愿服务分队,文明实践师资队伍380多人。

  侨乡文艺创作精品迭出:原创优秀文艺作品长篇小说《无尽毒》《寻觅者》《来自台山排球之乡的故事》《路过秋天的温柔》《一纸任免》、纪录片《向死而生》《乡味台山》、音乐作品《家乡的红树林》《原创流行音乐专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小朋友戴口罩》、戏曲剧本作品《海永无波》等获得好评。顺利通过“中国曲艺之乡”复评,大力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爱曲艺·爱台山”曲艺大赛社会反响强烈。

  侨乡文化硬件不断改善:修葺台城正市街、通济路、环城南路、革新路等历史街区,侨乡历史文化旧街焕然一新,修缮广府人出洋纪念地——海口埠,改善具有15座中西合璧洋楼的浮月村村容村貌。

  文化遗产保护不断完善:上川岛方济各·沙勿略墓园—大洲湾遗址正式纳入海上丝绸之路首批申遗遗产点。台山“非遗”项目入选省级1项、江门市级5项、台山市级15项,“非遗”传承人入选国家级1人、江门市级7人、台山市级48人。完成台城历史文化街区、大江公益埠、三合温泉圩等活化提质工程,提升南粤古驿道示范段,打造海宴东南亚风情村,抓好骑楼、洋楼、碉楼及侨校的保护。举办“非遗”进景区、三合温泉文化节、汶村金蚝美食嘉年华等17个文旅体融合活动,做到“月月有活动、季季有节庆”。

  公共文化服务日趋完善:建成台山市华侨文化博物馆。构建24小时自助图书馆4家,完善各镇(街)文化站建设,建成省特级文化站1个、省一级文化站17个、博富“悦读馆”18家,17个镇(街)的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313间,农家书屋277家,形成县、镇、村三级文化网络。持续推动基层文化设施提档升级。313个村(居)委会全面建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7个镇(街)文化站充分发挥文化站在辖区的文化带动和辐射功能。

  文旅产业屡创佳绩:台山市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连续九届获评广东省县(市)域旅游综合竞争力十强县(市)。川岛旅游度假区获评省旅游风情小镇、省旅游度假区,镇海湾红树林湿地公园成为国家试点,推动那琴半岛地质海洋公园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基本完成台城历史文化街区、大江公益埠、三合温泉圩等活化提质工程,提升南粤古驿道示范段,打造海宴东南亚风情村,做好骑楼、洋楼、碉楼及侨校的保护。加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成功举办2020年第二届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艺术周。打造台山·中国农业公园、四九芦荟庄园等一批乡村旅游示范点,斗山镇浮石村、海宴镇五丰村、水步镇草坪村成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建成汀江华侨文化游径、“海丝”文化游径、大江-水步华侨文化走廊等特色游径,统筹推进城乡绿道、“万里碧道”建设。此外,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文化交流模式,聘请台山籍名家回乡交流指导,组织民间艺术团前往北京、广州、深圳以及港澳地区开展学术交流和展演。

第二节  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同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凝心聚力战胜前进道路上所遭遇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发展改革工作要把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作为重中之重,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实现文化复兴,更好激发起更基本、更自信、更深沉、更持久的文化力量。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要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对“十四五”期间文化改革发展作出总体部署。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全面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深刻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推进文化建设的战略和重大成就,对立足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全面部署,不仅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提供了根本遵循。广东省委、江门市委、台山市委一直把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

  “十四五”期间,台山将全面落实省委和江门市委最新工作部署,确保实现台山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实现的阶段性目标:建设侨乡文化光大之地。具体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城市文明程度、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文化产业发展质量显著提高,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打造一批有品牌度、影响力的华人华侨交流平台,为“中国第一侨乡”发展赋能。

  台山的文化底蕴深厚,有多方面的优势和条件,在粤港澳大湾区、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和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建设等机遇叠加下,实现高质量发展具备充分的条件。与此同时,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文化供给与需求结构性矛盾突出,文艺作品缺乏高质量项目与作品的短板依然存在,文化产业创新存在薄弱环节。台山着力构筑大型产业园区、争创省级“农业特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进一步创新文化整体智治手段,营造氛围,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为江门奋力打造珠江西岸新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作出台山贡献。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跃升,迫切需要文化的引领支撑,在推进文化全域统筹、共建共享上下功夫,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的文化需求。

  台山是著名的侨乡,地理位置濒临港澳,面临的外部风险更为直接,文化建设责任更大、任务更重。必须牢牢把握我国发展所处的新的历史定位,认清前进道路上的机遇和挑战,认清台山的历史使命和重大责任,更加自觉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忠诚拥护“两个确立”、自觉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保持战略定力,树立底线思维,发扬斗争精神,全面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坚决守好意识形态安全“南大门”,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奋力开创文化强市建设新局面。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重要论述和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江门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台山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拥护“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职责使命,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抢抓“双区”和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建设重大机遇,全面落实省委和江门市委工作部署,立足建设侨乡文化光大之地,以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为目标,在新的赶考路上书写“侨乡中的侨乡”新的荣光,为推进台山文化强市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力量、道德滋养和文化条件。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拥护“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贯彻落实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原则,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宣传思想文化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文化权益,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激发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文化共建共享,切实满足人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巩固壮大台山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坚持协调发展。坚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并行并重、协调发展,推动文化建设区域协调均衡发展,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坚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并行并重、协调发展。推动文化建设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协调均衡发展,补齐发展短板。

  ——坚持开放合作。统筹整合市内外各类文化资源要素,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文化传播和交流,提升文化发展竞争力。大力推动侨乡文化走出去,讲好台山故事,传播台山声音,展示台山良好形象。

  第三节  目标定位

  建设侨乡文化光大之地,继续打造侨乡文化、“非遗”文化、全域旅游文化、“海丝”文化、生态主题文化品牌形象,服从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质升级为重点,以重大平台建设和重点文化项目建设为抓手,着力提升文化的引领力、创造力、传播力、服务力、竞争力,将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创新型县(市)等创建活动一体推进,努力实现公民素质优良、社会文明进步、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竞争力强、文化氛围浓郁、文化印记鲜明,把台山建设成为华侨华人精神家园、大湾区文化交流展示区、大湾区文旅融合交汇区、海上丝绸之路支撑区、文化共建共享示范区。让台山经济更加发达、城乡更加美丽、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更加幸福,为江门打造珠江西岸新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作出积极贡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台山落地生根、结出丰硕成果,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巩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更加坚定。

  ——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文明城市创建水平显著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面向城乡基层扎实推进。

  ——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显著提升。一些重大文化设施完善使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覆盖面和适用性显著提升。实现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及文化事业占财政支出比例每年只增不减。

  ——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成效凸显。文化产业价值链优化升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较大增加,文化产业结构布局更加优化,增长潜力充分发挥,数字文化产业、文化新型业态较快增长。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逐步提高。

专栏2  “十四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主要指标

指标名称

属性

2023年

2025年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

1.群众宣讲覆盖率

预期性

14%

16%

2.“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覆盖率

预期性

10%

12%

二、精神文明建设

3.全市志愿者注册人数占常住人口比率

预期性

13%

15%

                   三、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4.每万人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平方米)

预期性

1350

1500

5.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册)

预期性

1.23

1.5

6.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数量(个)

预期性

33

35

7.新增省级“非遗”项目(个)

预期性

1

1

8.有线电视用户可收看4K电视节目比率

预期性

≥75%

≥80%

四、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9.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

预期性

5.1%

5.4%

10.全市影院总数(家)

预期性

6

6

11.全市银屏总数(块)

预期性

46

46

12.全市旅游总收入(亿元)

预期性

24.52

32.02

13.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数量(个)

预期性

0

1

14.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元/人)(按人均教育文化旅游支出测算)

预期性

2443

3117


第四节  法规及规划依据

    一、法律法规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

    二、规划文件

  (一)《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二)《“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

  (三)《广东省文化发展改革“十四五”规划》

  (四)《江门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

  (五)《江门市文化发展改革“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

  (六)《台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

  三、相关文件

  (一)《关于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意见》

  (二)《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

  (三)《关于深化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四)《广东省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等


  第三章  主要任务

  第一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工程

  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教育人民、推动工作,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引导全社会拥护“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一、强化理论武装。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完善多层级学习、学理性阐释、全覆盖宣讲的理论武装工作体系。坚持落实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落实“第一议题”、重点专题等制度。学好、用好“学习强国”平台,建设开通“学习强国”台山融媒号。广泛开展百姓宣讲,选优配强基层理论宣讲队伍,不断扩大群众宣讲覆盖率。持续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二、坚持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完善多层级学习、学理性阐释、全覆盖宣讲的理论武装工作体系。选拔培养基层宣讲能人,组建层次鲜明、各具特色的宣讲队伍,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励干部群众担当作为。

  三、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大力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为全面推进我市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思想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建好具有台山特色的新型智库。开展“社科普及周”活动。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及时融入各学科专业知识体系。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提升科学理论阐释能力和水平。

  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做好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化解矛盾、激发动力工作。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增强国防意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解读引导,定期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加强基层党组织、基层单位、城乡社区以及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的思想政治工作。

专栏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工程

  完善工作体系:与时俱进抓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学习宣传。完善多层级学习、学理性阐释、全覆盖宣讲的理论武装工作体系。坚持落实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落实“第一议题”、重点专题等制度。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阐释: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完善多层级学习、学理性阐释、全覆盖宣讲的理论武装工作体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广泛开展百姓宣讲,不断扩大群众宣讲覆盖率。选拔培养基层宣讲能人,组建层次鲜明、各具特色的宣讲队伍,建强“1+8+17”理论传播矩阵,积极开展“侨味宣讲”品牌活动。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增强国防意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解读引导,定期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加强基层党组织、基层单位、城乡社区以及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的思想政治工作。

  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红色阵地优势:依托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整合各类宣传资源、突出主题持续开展党的理论宣传教育活动,凝聚群众、引导群众,总结依托“榕树讲堂”“草坪讲堂”“渔港讲堂”“土话讲堂”“党旗号”等工作经验,继续打造更多宣讲活动品牌。

  用好“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优势:加强“学习强国”推广应用,创新开展“学习强国”推广活动,建设开通“学习强国”台山融媒号,整合优化媒体资源和各单位供稿,加强对“学习强国”平台的供稿力度。推动注册用户数和APP活跃用户数居江门市前列。


第二节  实施精神文明提升工程

  聚焦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进一步提升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品质内涵,提高全市人民的文明素养、道德水准和社会文明程度。

  一、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着力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全面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大力培育社会文明新风,凝聚社会发展正能量。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侨乡民众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完善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围绕立德树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侨乡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构建价值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

  二、全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制定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行动方案、年度目标、阶段任务、考核机制、奖惩办法,持续提升文明创建工作项目在年度考核中的比重,保障体制机制的延续性。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探索建立文明创建工作奖励基金,评选“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推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加强文明校园、文明单位、文明村镇建设。推进出租汽车文明服务拓展、高速公路沿线环境优化、餐饮行业文明诚信服务、农贸市场综合治理、文明村镇创建提质、乡村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提升、传承弘扬好家教好家风、网络文明促进等精神文明创建“九大行动”,把文明创建融入社会生活各方面。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推进争做侨乡好网民活动,建设网络社会组织,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

  三、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提高人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选树宣传学习道德模范、最美台山人、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大力培育文明风尚,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推进诚信建设,健全诚信“红黑榜”等征信体系。持续发展壮大具有侨乡特色的志愿服务队伍,健全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全市志愿者注册人数占常住人口比率逐年增加。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四、培育城市精神。重视从台山历史文化积淀中提炼素材,从台山新发展格局中获取题材,将台山城市共有的性格、气质、风貌、行为倾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准确提炼、表述、升华、宣传,强化城市精神的凝聚、激励、引领和辐射作用。

专栏4  精神文明提升工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全面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大力培育社会文明新风,凝聚社会发展正能量。完善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围绕立德树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侨乡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构建价值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

  精神文明建设:制定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行动方案、年度目标、阶段任务、考核机制、奖惩办法,持续提升文明创建项目在年度考核中的比重,保障体制机制的延续性。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探索建立文明创建工作奖励基金,评选“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         

  公民道德建设:选树宣传学习道德模范、最美台山人、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大力培育文明风尚,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推进诚信建设,健全诚信“红黑榜”等征信体系。持续发展壮大具有侨乡特色的志愿服务队伍,健全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全市志愿者注册人数占常住人口比率逐年增加。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        

  精神文明创建“九大行动”:1.推进出租汽车文明服务拓展;2.高速公路沿线环境优化;3.餐饮行业文明诚信服务;4.农贸市场综合治理;5.文明村镇创建提质;6.乡村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提升;7.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提升;8.传承弘扬好家教好家风;9.网络文明促进等精神文明创建。


第三节  实施主流舆论做强做优工程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激励全市干部群众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推动形成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氛围,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一、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围绕重大主题、重要时间节点、市委市政府中心任务等,策划组织全媒体新闻行动。实施精品内容生产培育计划,创新项目制组织形式,重点指导扶持一批优质新闻项目。创新用户生产内容模式,牢牢掌握舆论工作主动权,吸引更多网民和专业工作者参与内容生产传播。

  二、加快媒体深入融合发展。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构建市县媒体贯通、部门单位联动的主流媒体传播矩阵。市级媒体集中优势资源,着力打造特色新媒体品牌,提升融合生产、信息聚合和技术引领等能力。市融媒体中心不断拓展可持续发展路径,探索建设集成县域主流舆论、政务综合服务和社区应急信息为一体的新型融媒体发布平台。

  三、提升重大舆情引导能力。健全新闻发布和舆论引导联席会议机制。强化网络舆情分析研判、监测预警处置等工作机制,有效把握舆论引导的时度效。探索建立科学有效的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效果评估体系。加强和改进新闻发布工作,增强议题设置和策划能力。加强新闻发言人系统性、专业化培训。

专栏5  实施主流舆论做强做优工程

  重点移动客户端培育:注重规划引导,加强资源整合,按照地域内、媒体内不同移动客户端特色化定位,打造一批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新媒体资讯和服务平台。培育智慧广电媒体。

  市融媒体中心提质:构建移动传播矩阵,打造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社区信息枢纽,不断拓展“媒体+综合服务”广度和深度。在融合生产流程再造、激发人才队伍活力、提升产业发展能力等方面加强创新探索,推动市县媒体信息数据深度互通、服务资源深度共享。

  市级新闻发布平台:统筹重大新闻发布活动,各镇(街)和各单位要根据本部门本地区重大政策、重大事项、重要工作,主动设置议题,及时安排发布,回应社会热点。      


第四节  实施侨乡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传承工程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深入实施侨都文脉传承行动,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增强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觉提供坚强保证。

  一、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街区保护,加快推进台山“海丝”史迹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推进“海丝”申遗。加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推动台山省级历史文化街区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广泛开展调研普查,及时查漏补缺,确保具有保护价值的历史片区得到及时认定公布和完整性保护。加强文物保护利用。进一步提升文物保护层级,公布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完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划定工作;对重点文物编制专项规划,纳入国土空间管理。加强文化名镇保护。加强侨乡特色风貌挖掘,注重岭南文化传承,系统研究梳理台山历史文脉,加强对台山近现代名人研究,搭建平台,借助外力,进行四大书院修复,实施“台山文化名家”培养工程,打造“书院之乡 文化之都”文化名片。推出一批有重要影响的原创性标志性成果,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赓续红色文化基因。加强革命文物、文献档案史料调查征集展示,把林基路红色教育基地、台山滨海松苑等具有重要价值的革命遗址列入文物保护范围。充分利用红色革命文化资源,建好用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培育红色故事宣讲员队伍、规划红色旅游(研学)线路,开展“互联网+红色文化”融媒体传播行动,开展各类庆祝、纪念活动和群众性主题教育,使革命文化精神成为引领台山改革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加强名人故居与华侨建筑保护宣传。积极引进外资和社会资本,充分开发利用“汀江圩”“翁家楼”“斗山浮月洋楼”“台山县立中学”等近代华侨建筑,打造“台山洋楼”品牌,提升台山华侨建筑的知名度,形成有侨乡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加强对全市华侨建筑的保护、修缮,通过各种现代媒介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彰显台山深厚的侨乡文化底蕴。

  四、加强侨批文物的保护研究。有效保障侨批文物征集和保护经费。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广泛征集侨批文物和资料,尽最大努力将散落在民间的侨批资料纳入管理体系,妥善做好侨批文物的修复和保存。加大侨批的研究力度。加快侨批资料整理研究和数字化进度,深入挖掘侨批背后的奋斗故事,充分反映老一辈华侨讲信誉、守承诺的优良品格。推出以侨批为主题的展览。整合全市侨批资源,精选重点文物举办侨批主题展览,展现广大华侨浓浓的家国情怀。结合侨批文物开展诚信教育。把侨批文化宣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宣传好诚实守信的奋斗故事,营造诚信经营、艰苦创业的社会氛围。

专栏6  实施侨乡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传承工程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加快推进台山“海丝”史迹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推进“海丝申遗”。推动台山省级历史文化街区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加强对台山近现代名人研究,搭建平台,借助外力,进行四大书院修复,实施“台山文化名家”培养工程,打造“书院之乡 文化之都”文化名片。增强“中国曲艺之乡”建设,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各相关部门、镇(街)的联动机制。推出一批有重要影响的原创性标志性成果,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把林基路红色教育基地、台山滨海松苑等具有重要价值的革命遗址列入文物保护范围,建立红色革命遗址名录。建好用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培育红色故事宣讲员队伍、规划红色旅游(研学)线路,开展“互联网+红色文化”融媒体传播行动,开展各类庆祝、纪念活动和群众性主题教育。

  名人故居与华侨建筑保护宣传:充分开发利用“汀江圩”“翁家楼”“斗山浮月洋楼”“台山县立中学”等近代华侨建筑,打造“台山洋楼”品牌。加强对全市华侨建筑的保护、修缮,通过各种现代媒介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侨批文物保护研究:加快侨批资料整理研究和数字化进度,深入挖掘侨批背后的奋斗故事,充分反映老一辈华侨讲信誉、守承诺的优良品格。推出以侨批为主题的展览。整合全市侨批资源,精选重点文物举办侨批主题展览。


第五节  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工程

  坚持文化为民、文化惠民理念,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方式,进一步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有效提升公共文化设施均等化、供给主体多元化、服务手段数字化、专业服务高效化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一、构建标准化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提升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每万人公共文化设施面积2025年达1500 m²。积极整合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美术馆、书画院、影剧院及石花文化广场等公益性文化场馆,完善各文化场馆场所的设施,大力提升博物馆、文化馆、“海丝”馆、银信馆内涵,加快推动台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展示馆和杨善深岭南美术馆的建设,探索打造台山华侨华人文学馆,到2025年,我市公共文化建设水平得到全面的完善提升。文化馆、图书馆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与配套设施完善的力度,健全镇级文化设施,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与旅游服务中心融合试点、文体广场示范点建设,活化农村休闲娱乐活动场所。规划打造“非遗”传承历史文化街区,继续完善城市和农村“十分钟文化圈”。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保持省一级以上文化站标准;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水平、服务效能得到大幅提升,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服务网点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加强资源整合,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率,人均公共文化设施流通量预测2023年达2.4人次、2025年达2.7人次。打造品牌阅读空间。推行“政府+”模式,提升自助图书馆在乡镇的覆盖率,实现“各馆有人管”,资源有效利用;城区自助图书馆增加到8座以上,并有效保障每座自助图书馆的运营经费;城乡自助图书馆建设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并打造成为台山独有的品牌阅读空间,规范化管理,打造成侨乡品牌项目。增加“粤书吧”在各景点、商场、文化街区等场景的呈现率,实现“一吧一特色”。按照国家一级标准建设台山市图书馆,增加全市公共图书馆文献馆藏量,馆藏总量达到评估要求,人均藏书量2023年达1.23册、2025年达1.5册。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和无障碍设施改造;推进农村文化室建设,构筑农民精神家园;推进社区文化家园、城市文化公园、企业文化俱乐部等文化阵地建设,形成基层文化阵地集群。

  三、大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传承发展有侨乡特色和岭南特色的乡村文化,开展乡情村情教育。保护好乡村自然人文风貌,建设乡村特色文化资源库。探索以“新乡贤+志愿服务”等方式发展乡村文化机构、文艺团体,扶持乡土文艺创作,支持农民办自己的文化艺术节、诗歌故事会、书画摄影展以及“村晚”。结合“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建设,建立“非遗”就业工坊,鼓励发展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手工业、文化旅游业,以及乡村文化体验、健康养生、养老服务等新型产业,打造乡村特色文化和旅游产业群。推动乡村文化产品和演艺表演交流交易,建立农民文化汇展汇演平台。支持建设乡镇影院。

  四、创新实施文化惠民提质工程。突出群众主体地位,创新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全民阅读、全民健身、全民科普等活动,拓展群众参与广度深度。结合重大节点节庆,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活动品牌。实施“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公共文化“三百工程”和戏曲进乡村、进校园活动。实施学校美育强化提升行动,开展“美术走基层”活动,推动艺术精品巡展。开展城市广场、社区电影放映,推进中小学爱国主义电影放映、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县镇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100%实现免费开放,基本服务项目不断健全。2025年前,文艺(戏曲)演出覆盖全市每个行政村(社区)。

  五、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支持建设公共文化云平台和网上图书馆、博物馆等数字文化场馆,引导和培育数字出版、游戏、动漫、电竞、智慧旅游、网络直播、融媒体等新业态新模式。在完善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地方资源建设项目——《台山华侨与“飞虎队”数据库》项目的基础上,继续组织申报全国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项目。加快建设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借助互联网、云技术以及现代通信技术等手段,加强公共文化大数据采集、存储和分析处理,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城乡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平台,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推进“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和“数字农家书屋工程”。

专栏7  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工程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快推动台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展示馆和杨善深岭南美术馆的建设,探索打造台山华侨华人文学馆,到2025年,我市公共文化建设水平得到全面的完善提升。文化馆、图书馆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规划打造“非遗”传承历史文化街区,继续完善城市和农村“十分钟文化圈”。

  文化服务提档升级:推行“政府+”模式,提升自助图书馆在乡镇的覆盖率;城区自助图书馆增加到8座以上;城乡自助图书馆建设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并打造成为台山独有的品牌阅读空间,规范化管理,成为侨乡品牌项目。实施“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公共文化“三百工程”和戏曲进乡村、进校园活动,开展“美术走基层”活动,开展城市广场、社区电影放映,推进中小学爱国主义电影放映、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基本服务项目不断健全。2025年前,文艺(戏曲)演出覆盖全市每个行政村(社区)。

  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在完善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地方资源建设项目——《台山华侨与“飞虎队”数据库》项目的基础上,继续组织申报全国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项目。加快建设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推进“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和“数字农家书屋工程”。

  乡村文化建设:探索以“新乡贤+志愿服务”等方式发展乡村文化机构、文艺团体,扶持乡土文艺创作,支持农民办自己的文化艺术节、诗歌故事会、书画摄影展以及“村晚”。结合“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建设,建立“非遗”就业工坊,鼓励发展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手工业、文化旅游业,以及乡村文化体验、健康养生、养老服务等新型产业,打造乡村特色文化和旅游产业群。


第六节  实施文艺精品攀峰工程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扎根台山、深植时代,规划创作一批具有时代气息、侨都韵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精品力作,为建设侨乡文化光大之地、繁荣台山文艺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一、加大扶持优秀原创文艺作品。充分挖掘侨乡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庆祝建党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5周年、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等重大主题,启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创作,突出台山地域文化特色、体现侨乡文化精神、提升台山知名度,反映台山人文景观、美丽乡村建设、精准扶贫、经济社会发展等主题的文化精品、文学精品、舞台精品、视觉艺术主题精品创作活动和重点文艺精品出版项目。多渠道筹集,设立文艺精品创作扶持资金,设立文艺名家工作室,研究出台《台山市文艺创作扶持资金管理办法》。重视发掘培养各类文化艺术人才,力争打造的文艺精品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产生较大的社会反响。谋划与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积极推动四九镇五四学校旧址改造为广东音乐创意文化产业基地。擦亮“中国曲艺之乡”品牌,开展戏曲传唱系列活动,推进“戏曲进校园”“戏曲进乡村”。举办“传唱台山”系列活动,传唱台山原创音乐、台山民歌、台山广东音乐等。开展春联进万家挥春活动,反映新时代台山人的精神风貌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二、积极开展艺术培训辅导。坚持组织开展免费艺术培训活动,组织摄影、舞蹈、音乐、美术、书法等培训班;组织专职文艺干部深入机关、企业、校园等基层进行声乐、舞蹈、广东音乐等艺术辅导和创作。建立城乡业余群众文化组织,不断保障与提高免费开放和创作舞蹈的规模和质量,促进群众积极参与。

  三、丰富优秀网络文化产品供给。推进文艺与互联网的融合,培育壮大云演艺、云展览、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等新型文化业态。实施省网络文学精品创作和传播工程,鼓励文艺工作者、网民以及影视节目制作机构、文化企事业单位、社科研究机构等合作,创作生产一批具有侨乡特色,有水平、传播广、影响大的网络剧、网络音乐、网络演出、知识服务等数字文化产品。加强对重点项目制作团队的扶持,通过市场运作方式,培育一批正能量内容制作团队,推动侨乡优质文艺资源和优秀文化精品、社科理论成果的数字化网络化传播。

专栏8  实施文艺精品攀峰工程

  加大扶持优秀原创文艺作品:多渠道筹集,设立文艺精品创作扶持资金,设立文艺名家工作室,研究出台《台山市文艺创作扶持资金管理办法》。重视发掘培养各类文化艺术人才,力争打造的文艺精品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产生较大的社会反响。谋划与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积极推动四九镇五四学校旧址改造为广东音乐创意文化产业基地。擦亮“中国曲艺之乡”品牌,开展戏曲传唱系列活动,推进“戏曲进校园”“戏曲进乡村”。举办“传唱台山”活动,传唱台山原创音乐、台山民歌、广东音乐等。开展春联进万家挥春活动,反映新时代台山人的精神风貌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积极开展艺术培训辅导:建立城乡业余群众文化组织,不断保障与提高免费开放和创作舞蹈的规模和质量,促进群众积极参与。

  丰富优秀网络文化产品供给:加强对重点项目制作团队的扶持,通过市场运作方式,培育一批正能量内容制作团队,推动侨乡优质文艺资源和优秀文化精品、社科理论成果的数字化网络化传播。


第七节  实施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建设工程

  一、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转化。以“非遗”文化产业区建设为重点,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资源,增加产品文化内涵和文化附加值。发挥大江镇“中国传统家具专业镇”和“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的品牌效应,以江山多骄古典家具园区、伍炳亮黄花梨艺术博物馆为重要平台和产业基地,促进台山传统古典家具产业规模和辐射范围上一个新的台阶。加强台山玉等工艺美术人才培养,形成工艺美术特色产业集群。

  二、推动侨创中心建设。发挥侨资侨智集成发展、集约创新优势,链接海内外人才资源,孵化具有商业价值的本土特色产业和科技创新项目,为创新创业的台山人、台山海外侨胞提供场地和硬件配套。创新更加开放的人才机制,密切对接海外华侨社团组织平台,引入文化项目和高新科技项目。深化与国内外创孵机构合作,高标准为创业者提供优质服务,为海外优秀项目走进来铺桥搭路,推动台山产业的转型升级。

  三、做大做强体育产业。促进体育健康全民参与,围绕滨海特色,举办健步走、沙滩排球等体育赛事。不断提升市民幸福感、片区满意度、湾区连接度,充分发挥落户台山的省排球训练基地共建带动作用,打造台山九人排球等具有台山特色的全民参与群众体育拳头产品。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升级改造台山体育馆,打造体育产业示范区。进一步提升体育产业发展动力,加大体育与关联产业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合作,与江门其他市(区)同日举办健步马拉松活动,形成品牌,形成具有特色的发展格局。

  四、扩大文化消费业态。抓好粤菜师傅品牌建设,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粤菜文化会展品牌。争取全省、港澳、美加等地餐饮协会支持,建立世界粤菜联盟,将联盟总部设立在台山。谋划申报世界美食之都、中国厨师之乡。以召开华人华侨粤港澳大湾区大会为契机,通过“论坛+比赛”模式,联合有影响力的世界华侨名人,举办每两年一届的世界性粤菜师傅大赛,深入交流世界各地厨艺,打造全球粤菜师傅联盟。另外,加紧筹建省级“粤菜师傅”特色菜研发中心,不断加强台山侨乡特色菜式研发和推广。联合世界各地的华侨名人、行业权威,通过厨艺交流、文化研讨、美食博览等,逐步壮大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粤菜文化盛会。谋划与中国数字文化集团有限公司合作,以数字文化产业基地平台(国家数字文化产业基地)为基础,通过合作共建、共用共享和产业协作等模式,促进台山数字文化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双创合理布局,积极开展全方位的数字文化产业合作,带动文旅产业和实体经济提质增效。继续办好各类文化节、民俗节庆活动,鼓励实施文化消费补贴制度,刺激文化消费需求,扩大文化消费规模。提升打造夜间经济集聚区,启动以“夜购侨货、夜尝侨味、夜住侨宿、夜游侨景、夜娱侨乐、夜品侨学、夜享侨健、夜赏侨都”为特色的“夜侨都”品牌创建计划,促进由投资驱动转为消费驱动,增强侨乡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专题9  实施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建设工程

  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转化:加强台山玉等工艺美术人才培养,形成工艺美术特色产业集群。

  推动侨创中心建设:深化与国内外创孵机构合作,高标准为创业者提供优质服务,为海外优秀项目走进来铺桥搭路,推动台山产业的转型升级。

  做大做强体育产业: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升级改造台山体育馆,打造体育产业示范区。进一步提升体育产业发展动力,加大体育与关联产业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合作,与江门其他市(区)同日举办健步马拉松活动,形成品牌,形成具有特色的发展格局。

  扩大文化消费业态:继续办好各类文化节、民俗节庆活动,鼓励实施文化消费补贴制度,刺激文化消费需求,扩大文化消费规模。提升打造夜间经济集聚区,启动以“夜购侨货、夜尝侨味、夜住侨宿、夜游侨景、夜娱侨乐、夜品侨学、夜享侨健、夜赏侨都”为特色的“夜侨都”品牌创建计划,促进由投资驱动转为消费驱动,增强侨乡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第八节  实施文旅融合发展工程

  一、推动文化观光向文化深度体验跨越。对台山特有的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商业文化、体育文化、音乐文化、海洋文化进行深层次地挖掘与活化,对自然生态资源进行人文化演绎,实现由文化观光向文化深度体验的跨越,建设人文旅游胜地。逐步建成多个集聚性区域,通过全方位、多形式的展示方式向观众展示台山社会经济建设成就、侨乡历史文化的特点,构筑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平台。以“科技+文化+旅游”的模式,构建以数字化为核心的文旅新业态,加强云端服务、5G、万物互联等新基建建设,创新侨乡文旅体验。

  二、建设侨乡文化遗产游径网络。扩充台山市总体游径空间结构,按照“一龙头两廊道八品牌”(“一龙头”,即川山群岛海域;“两廊道”,即汀江华侨文化走廊、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走廊;“八品牌”,即滨海风光、温泉养生、田园牧歌、华侨文化、“海丝”史迹、红色经典、台山排球、影视基地等八大旅游品牌)布局,整合旅游资源,创新“旅游+”发展模式,构建游径网络系统,形成城市与乡村、温泉与滨海、生态与文化多源整合、协调推进的侨乡文旅融合发展框架。

  三、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以侨乡特色农业资源为基础,台山·中国农业公园为龙头,按照“农业产业+文旅配套+文旅社区”的技术路线,鼓励社会资源投入,带动侨乡乡村旅游的综合发展。在严守环保、文物等政策基础上,保育性开发古建筑、古村落、古驿道。结合美丽乡村的建设,持续推动草坪村、五丰村、浮月村、浮石村、横江村、桂水村等重点乡村旅游特色村的提质升档,实施“一村一品”的全域蓝图。

  四、加快文旅融合重点项目建设。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圈建设工程,建设华侨华人文化创意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粤港澳大湾区文旅融合产业集聚区,推动川岛“海丝”文化遗址旅游区等文旅项目建设,形成侨乡文旅融合发展骨干项目群。突出“海丝”文化引领,打造广海卫城烽火旅游路线,串联辖区内的菩提古树公园、海永无波公园、灵湖古寺、广海卫城等历史古迹和海龙湾、石窟诗林等自然风光。以建设广东镇海湾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为契机,抓好盘皇岛白鹤洲红树林生态度假项目。

专题10  实施文旅融合发展工程

  推动文化观光向文化深度体验跨越:以“科技+文化+旅游”的模式,构建以数字化为核心的文旅新业态,加强云端服务、5G、万物互联等新基建建设,创新侨乡文旅体验。

  建设侨乡文化遗产游径网络:创新“旅游+”发展模式,构建游径网络系统,形成城市与乡村、温泉与滨海、生态与侨文化多源整合、协调推进的侨乡文旅融合发展框架。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结合美丽乡村的建设,持续推动草坪村、五丰村、浮月村、浮石村、横江村、桂水村等重点乡村旅游特色村的提质升档,实施“一村一品”的全域蓝图。

  加快文旅融合重点项目建设:突出“海丝”文化引领,打造广海卫城烽火旅游路线,串联辖区内的菩提古树公园、海永无波公园、灵湖古寺、广海卫城等历史古迹和海龙湾、石窟诗林等自然风光。以建设广东镇海湾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为契机,抓好盘皇岛白鹤洲红树林生态度假项目。


第九节  实施对外文化交流互鉴工程

  一、打造台山侨乡文化品牌。发掘和保护华侨文化资源,加强对台山侨圩等华侨特色建筑保护,活化利用历史街区和建筑,留住城市记忆,织好华侨精神纽带,为“中国第一侨乡”发展赋能。充分利用新宁广场(华侨文化广场)和博物馆,收集展示著名侨领、杰出侨胞的先进事迹,协助建好侨情资源库,办好相关活动。将大江镇雷洁琼祖居“同心苑”积极推动建设成为广东省爱国统一战线教育基地,讲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多党合作的故事,通过基地的品牌效应,不断巩固和发展新时代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利用好大江镇“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作用,促进海内外文化交流。

  二、打造华人华侨文化交流平台。加强侨乡文化整体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加快建设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展示馆、台山“海丝”史迹考古遗址公园、台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街区、汀江圩——海口埠侨乡银信文化中心,不断丰富汀江华侨文化走廊、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走廊内涵与品质。建设一批有品牌度影响力的华侨家庭文化体验馆,以家庭为单位,以华侨华人族谱、家谱、家书、文集、侨批等记忆载体和物品来展现台山华侨生活及其奋斗足迹,体现华侨华人的家国情怀。以《新宁杂志》为龙头,加强海内外侨刊之间的联系,建立和完善多个侨刊海外联络处,构建侨刊国际网络,将联谊乡情、服务乡梓与涵育海外侨务资源结合起来。申报“中国侨刊之乡”,打造台山侨务外宣工作品牌。策划开展“讲好中国故事”粤港澳大湾区主题赛台山专场,发动台山社会组织、企业、个人及广大港澳台及海外台山社团、乡亲积极参与主题赛活动,通过个人、社团、企业、品牌讲好台山故事。通过拍摄华侨主题影片宣传推介台山,带动了台山文化影视产业发展。谋划与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合作,积极推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华侨华人电影文化艺术交流及产业合作平台,开发华侨华人电影文化艺术交流及产业合作业务,引入国内外优秀剧场通过线上线下播放,创作编排关于“海丝史迹”和“华侨文化”的舞台剧 ,达到向世界广泛宣扬和推介台山的效果。

  三、积极参与国家级侨乡文化生态保护区创建。积极融合广东侨乡文化(台山)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以台城街道、斗山镇、端芬镇、大江镇、广海镇为重点区域,以水步镇、四九镇、赤溪镇等12个镇为扩展区域,注重将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项目之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之间、文化遗产与自然人文环境之间的关联性、系统性等要素进行综合性的协调保护,维护区域内文化生态平衡。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组织机构,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加大对广东音乐传承基地的扶持力度,重视对国家级、广东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关怀和培养,将广东音乐(台山)、浮石飘色、广海打龙船、海侨东南亚风情舞、台山排球、大江传统家具、冲蒌编织等侨乡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文化生态进行整体保护和合理的开发利用,确保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传承性得以永续。

  四、擦亮世界宁阳恳亲会品牌。每两年举办一届世界宁阳会馆联谊大会,通过多部门联动,开展“恳亲+旅游+招商”多种模式融合,使其成为我市重要的招商引资、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五、建设华侨华人博物馆群。高质量推动台山华侨文化博物馆、台山市海口埠银信博物馆、广东台山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提质升级,打造线上线下华侨华人家庭博物馆群。进一步完善台山华侨文化博物馆扶持政策,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建设,打造墟街“非遗”文化展示馆等文博场馆群落。

  六、加强华侨华人文化研究。做好2021年加拿大华工参与太平洋铁路建设135周年和丁龙弘扬中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资料整理,紧密跟踪“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进程。深入挖掘华侨华人文化合作交流资源,依托台山华侨文化博物馆举办华侨华人各类文化展览,丰富台山侨乡历史文化内涵。

  七、建设影视博览基地与侨乡文化影视基地。对接港澳高度发达的影视产业,以后期制作为基础,逐步扩展与港澳影视产业在IP创作、人才培养、影视拍摄、外景取景、后期制作、版权运营、广告运营、影视金融等全产业链合作。落实《台山市扶持影视产业发展若干措施》等政策,建设集剧本创作、拍摄、制作、发行和体验旅游等为一体的影视博览基地。按照《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要求,推动数字文化建设跃上新台阶。谋划与大型文化企业合作,将台山打造成华侨文化影视基地,开展以华侨华人、民国风、现代流行剧等题材影视拍摄、演艺人员招募培训、剧本创作、人才交流等。同时借助电影宣传,与文化旅游有机结合,从而推动台山吃、住、行快速发展,形成集演艺人员培训、创作、拍摄、人才交流于一体的华侨华人文化交流重要平台,带动台山产业经济发展。

专栏11  实施对外文化交流互鉴工程

  打造台山侨乡文化品牌:将大江镇雷洁琼祖居“同心苑”积极推动建设成为广东省爱国统一战线教育基地,讲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多党合作的故事,通过基地的品牌效应,不断巩固和发展新时代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利用好大江镇“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作用,促进海内外文化交流。

  打造华人华侨文化交流平台:申报“中国侨刊之乡”,打造台山侨务外宣工作品牌。策划开展“讲好中国故事”粤港澳大湾区主题赛台山专场,发动台山社会组织、企业、个人及广大港澳台及海外台山社团、乡亲积极参与主题赛活动,通过个人、社团、企业、品牌讲好台山故事。通过拍摄华侨主题影片宣传推介台山,带动台山文化影视产业发展。谋划与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合作,积极推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华侨华人电影文化艺术交流及产业合作平台,开发华侨华人电影文化艺术交流及产业合作业务,引入国内外优秀剧场通过线上线下播放,创作编排关于“海丝史迹”和“华侨文化”的舞台剧 ,达到向世界广泛宣扬和推介台山的效果。

  积极参与国家级侨乡文化生态保护区创建: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组织机构,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加大对广东音乐传承基地的扶持力度,重视对国家级、广东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关怀和培养,将广东音乐(台山)、浮石飘色、广海打龙船、海侨东南亚风情舞、台山排球、大江传统家具、冲蒌编织等侨乡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文化生态进行整体保护和合理的开发利用,确保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传承性得以永续。

  建设华侨华人博物馆群:进一步完善台山华侨文化博物馆扶持政策,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建设,打造墟街“非遗”文化展示馆等文博场馆群落。

  加强华侨华人文化研究:做好2021年加拿大华工参与太平洋铁路建设135周年和丁龙弘扬中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资料整理,紧密跟踪“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进程。

  建设影视博览基地与侨乡文化影视基地:对接港澳高度发达的影视产业,以后期制作为基础,逐步扩展与港澳影视产业在IP创作、人才培养、影视拍摄、外景取景、后期制作、版权运营、广告运营、影视金融等全产业链合作。


第十节  实施文化体制改革拓展工程

  一、完善文化宏观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党委宣传部门对宣传文化事业宏观指导和统筹协调作用,结合“数字政府”建设,深化文化“放管服”改革,开展放宽文化市场准入试点。健全党委和政府监管国有文化资产体制机制,推动出资人与主管主办制度的有效衔接。落实“两个所有”要求,健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一体化管理工作机制,完善网络视听节目多部门联动联管机制。规范非公有资本进入传媒领域,推进特殊管理股试点。

  二、深化文化事业管理改革。推动政府行政主管部门职能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明确文化事业单位的功能定位,深化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经费保障等制度改革,推动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运行机制。推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等事业单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组建理事会。坚持出版权、播出权特许经营,探索制作和出版、制作和播出分开。

  三、加快融媒体中心建设步伐。按照一地一端和“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社区信息枢纽”三大功能定位,把市融媒体中心打造成具备融媒体新闻加工传播、政务公开、舆论引导、民生服务等多功能的新型融媒体机构,将台山融媒APP打造成为海内外台山人信息交流的服务平台,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拓展传播渠道,大幅提升主流媒体的内容生产能力、信息聚合能力和技术引领能力。培养一批全媒体采编播管人才,不断提高主流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深化媒体内部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全媒体采编网络和工作流程,实现融为一体、合而为一。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四、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加强融媒体建设,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着眼社会关切,以互联网思维、全媒体视角,深入开展重大主题宣传,及时做好热点敏感问题和重大突发事件舆论引导。适应新闻传播分众化、差异化趋势,推进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综合运用全媒体方式、大众化语言、艺术化形式,强化精准宣传,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时度效。增强服务和用户意识,有线电视用户可收看4K电视节目比率2023年达75%、2025年达80%。

  五、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做大做强文化市场主体,鼓励文化市场经营主体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依托第三方机构加强文化市场发展研究,扶持各门类文化市场发展。强化文化市场管理信息化建设,推广文化市场技术监管与服务平台应用,建立健全部门间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及联合惩戒机制。完善综合执法机构和管理体制,建立综合执法标准规范,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人员及其资格管理,落实综合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机制,提升综合执法水平和能力,维护文化市场秩序。推进行政执法在线办理,实现信息互通共享、视频监管、在线监测、移动执法、电子案卷等功能,建设文化市场服务品牌,强化文化市场政务服务。

  六、培育和规范文化类社会组织。培育和规范文化类社会组织。完善政策措施,采取政府招标、委托管理、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等方式,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和管理,努力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格局。大力培育和发展文化类行业协会、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社会组织。放宽准入条件,简化登记手续,优化管理服务,扶持文化类社会组织发展。鼓励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成立行业协会,发挥其在行业自律、行业管理、行业交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将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加强政府管理和社会监督,严格执行社会组织年检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开展社会组织评估,督促社会组织提升素质和服务水平。

专题12  实施文化体制改革拓展工程

  加快融媒体中心建设步伐:按照一地一端和“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社区信息枢纽”三大功能定位,把市融媒体中心打造成具备融媒体新闻加工传播、政务公开、舆论引导、民生服务等多功能的新型融媒体机构,将台山融媒APP打造成为海内外台山人信息交流的服务平台,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拓展传播渠道,大幅提升主流媒体的内容生产能力、信息聚合能力和技术引领能力。培养一批全媒体采编播管人才,不断提高主流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深化媒体内部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全媒体采编网络和工作流程,实现融为一体、合而为一。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深化文化事业管理改革:推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等事业单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组建理事会。坚持出版权、播出权特许经营,探索制作和出版、制作和播出分开。

  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完善综合执法机构和管理体制,建立综合执法标准规范,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人员及其资格管理,落实综合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机制,提升综合执法水平和能力,维护文化市场秩序。推进行政执法在线办理,实现信息互通共享、视频监管、在线监测、移动执法、电子案卷等功能,建设文化市场服务品牌,强化文化市场政务服务。

  培育和规范文化类社会组织:将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加强政府管理和社会监督,严格执行社会组织年检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开展社会组织评估,督促社会组织提升素质和服务水平。



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

  坚持党管宣传、党管媒体,建强学习宣传、文化市场等阵地,加强网络综合治理,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讲好台山故事,传播好台山声音。切实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文化意识、文化素养,提升驾驭文化工作能力、领导意识形态工作能力,以大文化理念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发展。相关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依法承担保护传承文化(文物)的职能职责,将其列入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各级文化(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要具体抓好落实,建立健全相关工作机制,履行好规划统筹、督促落实、沟通协调等职责。


第二节  构建长效机

  抓紧出台构建长效机制的相关规章制度和政策文件,完善台山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全局上、战略上赋予思想文化工作应当长期肩负起的使命任务。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坚持把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作为根本方向,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中心环节,在时代和实践发展中展现文化新作为新气象。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切实把规划部署的重大任务落到实处,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朝着建成文化强市目标不断迈进。


第三节  加大资金保障

  加大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与台山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文化投入机制,争取通过财政与社会投入等方式,设立文化强市专项基金,重点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媒体融合发展、文化精品创作生产、侨乡文化走出去等。建立健全文化投入绩效管理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竭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健全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通过政府购买、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多种手段引导和激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建立政府、社会、市场共同参与的多元文化投入机制。


第四节  建设人才队伍

  制定文化人才中长期培养与发展规划,在积极引进人才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对本土文化人才的培养使用,继续做好文化名家遴选推荐,注重青年人才梯队建设,深入实施青年文艺人才和青年社科学者培养计划。壮大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在待遇、培训和职称评审方面向基层文化工作者倾斜。加大文化人才引进力度,鼓励采取签约、项目合作、技术入股、岗位聘任等方式,多渠道多方式引进优秀人才。组织选送优秀文化人才参加业务进修、培训、调研、挂职和考察交流活动,对本土各类文化人才的培训进行制度化安排。强化文化人才服务保障,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环境。


第五节  完善评估监督

  根据本规划要求,针对本部门实际情况,对目标任务逐一细化分解,制定实施方案,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和跟踪分析,确保各项规划目标任务顺利推进;健全规划实施监督评估制度,对规划确定的调控目标进行跟踪检查,纳入单位综合评价体系;适时引入第三方评估,强化评估结果的运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台山政府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知识产权均属台山政府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复制或转载。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台山政府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知识产权等问题, 请作者速与本网取得联系。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台山政府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 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联系方式:0750-5565827邮件:tssxzzx@jiangmen.gov.cn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