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东召开实施“五外联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大会。大会的主题很聚焦:把“五外联动”摆在对外开放工作的突出位置来抓。
这个听起来有点专业的名词,其实并不算太难理解。所谓“五外联动”,即打好外贸、外资、外包、外经、外智“组合拳”。大会强调,要把“五外联动”作为重要抓手,推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广东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
当前,世界经济面临诸多复杂挑战,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作为对外开放的“优等生”,广东这个大会开得恰逢其时,也让江门愈发坚定了开放不止步的决心。
黄茅海大桥。南方+记者 杨兴乐 摄
论外贸规模,江门在全省并不算突出。但作为海外华侨华人广东乃至中国的重要“窗口”,江门拥有百年对外开放历史,早在三年前就提出要纵深推进“港澳融合”“侨都赋能”工程,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区域价值不断凸显。
作为一个普通地级市,江门为何早早就看到了“五外联动”所带来的新机遇?
归根到底,海内海外“两个江门”的战略资源、“承东启西”门户枢纽的关键区位、“双通道”带来黄金发展机遇,让这座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在联通两个市场、用好两种资源中拥有独特优势,更有底气打好“五外联动”组合拳,奋力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交汇点,助力广东建强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链接地”。
“窗口”的价值 在2021年召开的江门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上,一个新提法吸引了外界的关注:深入推进“六大工程”,其中便包括“港澳融合”“侨都赋能”两个工程。 一直以来,江门的城市标签很多。但作为海外华侨华人广东乃至中国的重要“窗口”,侨乡无疑是最具辨识度的别称。 问题在于,这个“窗口”可以为全省乃至全国开放大局作出哪些新的更大贡献? 答案显而易见:坚持服务港澳初心,发挥华侨华人资源优势,深入推进“港澳融合”“侨都赋能”工程,奋力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交汇点。 这当然是江门深思熟虑后的选择。又或者说,这是时代赋予江门的使命。 上世纪初,滨江临海的江门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广东八大关之一的江门海关“开关”,侨乡与世界的商贸往来、人文交流更加频繁,吸引了大量华侨回乡投资建厂,造纸厂、肥皂厂、火柴厂等工业厂房拔地而起,成为江门百年工贸史的开端。 如果说这样的历史多少有点久远,那么改革开放后的故事则更加直观。 五邑先侨们捐资捐物、办学建校、投资兴业,为家乡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N桶金”。改革开放后,大长江、维达、李锦记、澳新食品等一批侨资企业植根江门,壮大发展。摩托车、家电、水暖卫浴、五金不锈钢等“江门造”畅销海外,蓬江摩托车及零部件、新会五金不锈钢制品、开平和鹤山水暖卫浴等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成为江门外贸的“金字招牌”。 “江门制造”出海忙。图为江门高沙港码头堆满货柜。 可以说,开放是侨乡的城市基因,包容是江门的城市气质。地处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粤港澳大湾区,江门曾在无数领域书写出波澜壮阔的改革篇章。 这种鲜明的城市基因,也延续到了当下。 从统计数据看,2020年至2023年间,江门进出口规模从1428.9亿元扩大到1732亿元,一般贸易进出口比重从73%提高到78.4%,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外贸呈现质升量稳的良好发展态势,跻身中国外贸百强城市榜单前50强。 特别是近一年来,江门抢抓“双通道”历史机遇,激活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把实施“五外联动”与优化提升“港澳融合”“侨都赋能”工程结合贯通,外贸、外资、外包、外经、外智扩量提质,对外开放展现新亮点、开创新格局。特别是代表新质生产力的新能源电池、船舶海工等产业领域,发展迅速,今年1—4月出口分别增长168.3%、112.3%。 开放,开放,再开放。交出了一份这样的“成绩单”,侨乡更有底气说出这句话—— 以侨为桥,江门有基础有条件、有信心有能力,助力广东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兑现潜力的时候,到了 有基础、有条件,还不够。助力广东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江门需要更多的新想法、新举措。 号称“海内外各有一个江门”的侨乡,遍布全球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多达530多万人,本地侨资企业有4000多家,累计投资总额超470亿美元。 即便在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这样的资源禀赋也称得上独一无二。也就是说,如何把“侨”的效能拉满,依然是江门全力打好“五外联动”组合拳、推进侨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关键所在。 早年,江门“侨牌”在手,资源富集,万事无忧。在这个阶段,对外开放的红利持续释放,让各方都分享到了做大“蛋糕”的甜头。 形势变化总是比预想的更复杂。当前,全球经济充满不确定性,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对外开放大省广东亦面临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广东召开实施“五外联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大会,提出要增强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功能,聚焦抓好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提升内外链接功能、共同拓展国际市场持续深化粤港澳合作,下功夫做强开放大平台。 深化粤港澳合作、做强开放大平台,正是江门一直已经在做但尚未做成的事。侨乡能否做大开放“蛋糕”,关键在此一举。 放眼广东,这样的大平台屈指可数。除了横琴、前海、南沙、河套四大粤港澳合作重大平台,位于江门的大广海湾经济区算一个。 广海湾经济开发区内的鱼塘港。郭永乐 摄 首先是够大。3240平方公里的大广海湾经济区,其开发强度不到6%,拥有可大规模连片开发的土地,仅核心区银湖湾滨海新区与广海湾经济开发区的面积就达到520平方公里。 其次是够近。“双通道”建成后,大广海湾地缘格局将发生根本性改变,可通过黄茅海跨海通道与横琴、澳门相连,并继续向东通过港珠澳大桥与香港接轨。 这样一来,以往对港澳来说多少有点偏远的国家级重大平台,一下子就近在眼前。“港澳融合”工程,也有了更具体、可感知的想象空间。 用官方的话来说,就是江门要以大广海湾经济区为突破口,参与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大湾区的粤港澳合作新的国家级平台,与横琴、前海、南沙、河套四大平台协同发展、错位发展、联动发展,携手打造世界级的大湾区。 江门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公开资料显示,自江门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以来,历次全会均把建设大广海湾经济区摆在突出位置,前瞻谋划、系统布局,一步一脚印往前推,全力创建粤港新型工业化合作示范区,打造大湾区的粤港澳合作新的国家级平台—— 在东部的银湖湾滨海新区,江门以深中通道通车为契机,全方位加强与深圳合作,携手共建深江经济合作区,实现“深圳总部+江门基地”“深圳研发+江门生产”“深圳服务+江门制造”跨市战略组合布局,今年重点推动启动区建设; 在南部的广海湾经济区,江门把握黄茅海跨海通道通车战略机遇,携手港澳规划建设港澳科技产业滨海新城,谋划建设港邑绿色产业园,承接香港北部都会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科创成果转化,发展绿色循环经济。 现在,兑现大广海湾潜力的时候到了。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这样断言:大广海湾经济区的开发力度,决定着江门对外开放的上限。 双循环的“链接地” 传承城市基因,搭建开放重大平台,江门对外开放的大门越打越开。 但开门迎客,这还远远不够——江门还要助力广东建强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链接地”。 在实施“五外联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大会上,这句话也被提及:广东必须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上走在前、作表率,切实担起沉甸甸的历史责任,全力当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顶梁柱”,勇做新征程制度型开放的“探路人”,建强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链接地”,筑牢开放安全的“南大门”,为全国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江门有何底气助力广东建强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链接地”?答案就隐藏在“侨都赋能”和“港澳融合”这两大工程中。 一直以来,江门与全球华侨华人的人文交流、经贸来往一向广泛密切。在长期的合作过程中,双方在市场融通、物流畅通、规则联通等方面形成了不少经验做法—— 在硬联通方面,江门不断优化拓展国际经贸网络,先后开通中老、中欧等国际货运班列,珠西国际物流中心发展形成“海—铁—陆—水”多式联运,成为中欧合作区链接国内国际市场的“大通道”。 中欧班列从江门北站驶向远方。 在软联通方面,江门的探索更是多点开花。一直以来,江门坚持对标最优最好,主动对接国际通行规则,借鉴欧盟、港澳营商环境理念和经验,系统化、常态化学习深圳经验、深圳方案、深圳智慧,着力营造一流投资环境。 例如,《江门市便利华侨华人投资制度专项改革试点方案》正式印发两年来,江门已基本完成试点任务。其中,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试点(QFLP)、便利“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证”申办、省级“人才优粤卡”、灵活引才机制等4项省级支持事项率先落地。 有业内人士评价,这项改革可有效解决华侨华人在投资信息不对称、投资载体水平不高、进出关不便利等方面的问题,为全省便利华侨华人在大湾区投资兴业作出示范。去年,江门被评为2023年优化营商环境全国进步最明显的5个地级市之一。 而在法治层面,江门的探索也有不少,其中不乏让人耳目一新的做法——出台实施全国首部促进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的地方性法规;建成华侨华人离岸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深圳国际仲裁院江门中心、广州知识产权法院江门巡回审判法庭等一批法律服务平台启动运营…… 换言之,江门可为广大投资者提供越来越多的国际化、专业化服务,进而打造一个涌动开放活力的市场,吸引众多外资企业在侨乡深深扎根、枝繁叶茂、茁壮成长。 数据显示,目前江门制造业累计实际吸收外资金额超146亿美元,吸引了法国电力、德国巴斯夫、英国石油等15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江门;中欧(江门)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区已有落户欧资企业160多家,总投资超150亿元;李锦记、亚太森博、优美科等外资“链主”企业在江门发展壮大…… 商品、企业、资源在这里汇聚,出口和进口、生产和消费的距离在这里拉近……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表明,与侨乡同行就是与机遇同行,投资江门就是投资未来。开放提速,助力广东建强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链接地”,一个更有“国际范”的江门迎面而来。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台山政府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知识产权均属台山政府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复制或转载。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台山政府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知识产权等问题, 请作者速与本网取得联系。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台山政府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 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联系方式:0750-5565827邮件:tssxzzx@jiangmen.gov.cn